人工智能不會替代人類
“人工智能會不會在五年或者十年替代人類?我覺得這是個錯誤的問題。(無論是)人工智能或者計算機,還是在此前的石器時代,人類的發展都是在不斷尋找所謂工具。這些新技術的不斷出現,是讓人類的能力不斷增強。或許很多人的看法不太一樣,但我自己是持這樣的態度。”
談到人工智能的問題時,微軟執行副總裁沈向洋博士如此回答。他是微軟研究院的負責人,微軟全球研發力量的領導者,是美國科技巨頭中最高職位的中國人之一,更是計算機視覺和圖形研究的世界級專家。另一位中國高管則是微軟執行副總裁、應用與服務事業部負責人陸奇。
由于自身就研究人工智能相關研究,技術出身的沈向洋顯得相當興奮。“人工智能顯然是目前的一大技術熱點。不僅學術機構在進行研究,科技巨頭和風投機構也在不斷投入。目前人工智能主要有兩個突破性領域:語音和視覺。其中語音識別,大家已經做了四五十年,但誤差率始終都無法降低。”
他具體解釋說,“舉例來說,人類在室內的語音識別誤差率約在8%,但目前語音識別技術的誤差率則在12%,而且還是實驗室內的結果,還不是實際應用的情況。微軟預計五年內可以將這一誤差率降至人類的水平。目前語音識別領域,主要有三大公司占據著領先優勢:微軟、谷歌和IBM。”
巨資促成中美學術合作
沈向洋是在出席清華大學與美國華盛頓大學聯合辦學的活動上接受新浪科技采訪的。這兩所世界性研究大學將聯合在美國西雅圖地區的貝爾維尤市設立一個全球創新交流學院(GIX),致力于培養下一代創新人才。這也是中國高等學府首次在海外設立實體校園。
全球創新學院的首個碩士學位課程計劃于2016 年秋季開課,首期預計開設科技創新方向碩士研究生項目,首批招生人數為 30 至 35 人,聚焦于物聯網(IOT)以及不斷增長的互聯設備。未來還將推出更多新的學位項目和教育培訓項目。
西雅圖地區也是微軟的總部所在地。微軟總部設在雷蒙德,而應用和服務部門正是設在貝爾維尤市。作為全球創新學院的創始合作伙伴,微軟也向兩所大學的這一項目提供了4000萬美元的啟動基金,在資金、場地、研究設備等基礎設施方面提供支持。未來的投資則會遠遠超過這一數字。
微軟與清華大學和華盛頓大學原本就有多年密切合作,這兩所大學本身就是微軟研發人才的重要武器庫。微軟不僅為此次的三方合作提供了資金支持,更從一開始就積極促成兩家大學達成合作。沈向洋本人就是清華的雙聘教授。在微軟總部設立這一創新研究學院,人才培養顯然也是微軟積極促成雙方合作的重要原因。
企業研發不同于技術研究
為了確保自身的研發競爭力,微軟、英特爾等科技巨頭都會與知名高校進行各種學術研究合作。“全球創新學院創建之后,微軟研究院未來會有更多機會與他們進行學術合作。”沈向洋說。實際上,這個清華海外研究學院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物聯網、大數據、移動醫療等方向,和微軟未來的技術研發也有著諸多重合之處。
在全球科技巨頭中,微軟是研發投入最高的公司之一,去年在研發方面投入了104億美元,占收入比重的13.4%,而谷歌與蘋果的研發投入分別為80億美元和45億美元,研發占收入比重為13.3%和2.6%。
談到研發和研究的區別時,沈向洋解釋說,研究是探索全新的領域,在這個過程中,大多數嘗試必然不可避免的會失敗。而研發則是做產品,需要在有限的預算和時間內,將一個產品以一定的質量推向市場,不可能太冒險。“ 我們在微軟研究院一直講的一句話就是,如果你每一個設計的項目都成功的話,那你就失敗了。”
微軟的物聯網兩層布局
物聯網是此次全球創新學院的研究重點課題。談到微軟在這一領域的布局時,沈向洋解釋說,“物聯網毫無疑問是智能手機之后的最大市場和計算平臺。微軟在物聯網有著非常清晰的布局,包括兩個層面——云和設備。在云的層面,微軟已經與很多公司在合作。微軟會對上載的數據進行分析,進行智能化以及視覺化,有著一整套解決方案。而設備層面則有著Windows 10。”
“我們基本是從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只要有數據上載到云里面,你在云里面可以做什么,我們可以提供什么服務。另外一方面就是在設備這個層面,跟Windows相關的,云那里什么狀態都沒關系,只要采取數據都要處理。另外Windows這里我們也提供一整套這個層面的服務。可以想像,微軟研究院里未來還有更多的相關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