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中國政府網公布《關于深化中央財 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今后,政府各部門將不再直接管理具體項目。每年近2500億用于科技項目的中央財政資金,將由財政部統籌配 置。中央財政用于科技研究項目的資金使用將告別各部委“政出多門”、“分頭行動”的條塊分割狀態。
各部門科技計劃整合成5類
根據方案,中國將建立由科技部牽頭,財政部、發改委等相關部門參加的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部際聯席會議制度,負責審議科技發展戰略規劃、科技計劃的布局與設置。
目前,除了科技部之外,教育部、發改委、農業部、工信部、知識產權局各個政府部門都有自己設立、由中央財政支持的科技項目。
改革方案明確,將目前分散在各部門的中央財政科研項目整合至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技術創新引導專項(基金)、基地和人才專項五個大類。
例如,曾締造過載人航天、天河系列高性能計算 機、超級水稻、深海機器人等一系列科技成果的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和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原屬科技部管理,今后將同發 改委、工信部管理產業技術研究與開發資金等科技資金,整合歸并,形成一個國家重點研發計劃。
方案要求,在聯席會議的基礎上,由財政部按照 預算管理的有關規定統籌配置科技計劃預算。中國政法大學財稅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解釋,原先各部門的科技項目“封閉運行”,出現資金重復交叉,碎片化使用 的問題,在聯席會議制度下,由財政部統籌配置,便可以進行立項協調,優化分配,提升效率。
2013年中央公共財政用于科學技術的支出達到2460.46億元,而2013年全國的這一數字為5084.30億元。也即,在用于科學技術的支出上,中央一級的財政花費占到了全國近一半,這項改革因此被認為意義重大。
政府部門不再直接管理具體項目
這一方案也經過2014年9月的中央深改組第五次會議審議。習近平在會議上表示,中國的科技計劃突出表現了“計劃碎片化”和“科研項目取向聚焦不夠”兩個問題,“要徹底改變政出多門、九龍治水的格局”。
改革方案明確,對中央財政各類科技計劃實行統一管理,政府各部門不再直接管理具體項目。“這是政府職能改變,簡政放權的一個做法”,施正文表示,科技項目的管理上引入專業中介機構,政府主要做前期的政策和事中事后的監督。
方案提出,將現有具備條件的科研管理類事業單位等改造成規范化的項目管理專業機構,由專業機構通過統一的國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統受理各方面提出的項目申請,組織項目評審、立項、過程管理和結題驗收等,對實現任務目標負責。
改革方案表示,政府重點支持市場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的基礎前沿、社會公益、重大共性關鍵技術研究等公共科技活動,解決好“越位”和“缺位”問題。
同時,對于科技計劃資金使用,將通過公開競爭的方式擇優委托第三方機構開展績效評估,作為中央財政予以支持的一項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