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發展至今,除了成本我們更看重的是芯片廠商能夠提供的穩定后續支持。比如,只有了解我們的發展規劃,供應商才會推薦最合適的產品和設計工具,只有對我們的產品、技術團隊有深入的了解、密切的合作,才能給予我們最得力的幫助。現在,可以說我們與TI進入了熱戀期,TI已有的優質服務記錄,足以讓我們信任他們的未來。”
------經緯紡織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藺建旺
在經緯紡機位于北京亦莊的辦公大廳里,公司常務副總經理藺建旺與我們的交談不時被電話鈴聲或者敲門聲打斷。藺建旺一臉抱歉的解釋道,實在對不起,明天就要出國洽談合作業務了,今兒實在是太忙。這已經是他年內第6次出國洽談合作事宜。
經緯紡機的前身是有著50余年歷史的原國營經緯紡織機械廠,1995年成立經緯紡織機械有限公司,1996年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屬于國有資產控股公司。這家國內最大的棉紡織成套設備供應商,產品貫穿棉紡織工藝的全過程。截止2010年底,公司總資產達113.4億元,擁有30多家子、分公司和三個事業部,員工14000余人。回首過往,藺建旺說,經緯紡機經歷了紡織行業所有的輝煌和低谷,而奠定今天企業基礎的,是當年堅定了自主設備研發的戰略,才使公司能有今天的輝煌。
崢嶸過往
12年前成立之初,經緯紡機將目標鎖定在紡織機械的自動化與一體化結合上。“那時候,國內的高檔紡織機械基本上都依賴進口,如自動絡筒機就是從日本村田機械株式會社、意大利薩維奧等公司進口,設備非常昂貴,一部設備的平均售價達到700到800萬元人民幣”,藺建旺說,由于紡織行業的整體利潤很難支撐設備的更新換代,于是,老舊機器生產出來的紡織產品,無論質量、工藝還是產能,都很難和國外產品相比。就這樣,在國外同行日新月異的技術變革中,陷于設備劣勢的國內紡織企業越落越遠。
而問題還不僅僅是沒錢更新設備。保密問題和售后服務是當時紡織行業遇到的另外兩大難關。藺建旺解釋說,某些國外的整機廠商為了迎合大顧客的需求,會將A客戶的生產創意和工藝技術泄露給B客戶,或者將B客戶的發展計劃透露給A客戶,這使不少機密級的紡織技術公之于眾,企業之間陷于惡性的同質化競爭。“這種情況曾經非常普遍,各家紡織企業的基礎設備都差不多,他們通常需要整機提供商幫助自己進行技術升級或者設備維護,一些生產機密或者關鍵設定參數很容易就流傳到競爭對手那里了。”
此外,由于購買數量、語言以及所處地域等問題,售后服務也是國外整體織機廠商的服務短板。“國內用戶不得不在漫長的工作日里耐下性子,等待來自異國的回函或者專程趕來的維修人員。其實很多時候,設備故障維修起來很簡單,有可能只是某顆螺絲松了或者某根電纜搭錯了,但是,誰也不敢隨便動,”藺建旺補充道。
種種現實的問題,推動經緯紡機走上自主研發的道路。從1999年開始,公司重組后建立了自己的二級研發體系。“一開始想要打開局面很困難,”藺建旺無限感慨的回憶道,“我們缺乏相應的技術人才,既需要懂得織機原理又明白紡織產品特性的老專家,還需要懂新興電子技術的年輕技術員,當然,我們更是需要那些已經掌握了某些先進紡織設備制造技術的專業人員。”
于是,一番大費周章的招兵買馬開始多管齊下:從企業內部搜羅最有經驗的技術人員,招聘電子類專業的高校應屆畢業生,從國外同行企業中高薪邀請行家里手……很快,搞研發所需的專業團隊陸續到位,自主研發的引擎開始了磨合和運行。
“公司從自動絡筒機的技術升級換代開始,逐漸延伸到整個產業鏈路的各個環節,很快,我們在追趕國外同行的過程中,不僅提高了經緯織機的設備水平,也使我們有效降低了設備成本,從而使得產品售價下降了15%-20%,個別設備成本下降超過50%,這樣讓很多紡織企業能夠用得起我們最新的設備。” 藺建旺介紹,公司的主要產品已經涵蓋了棉紡織全流程設備,包括清花機、自動絡筒機、普通絡筒機、高速整經機、噴水織機、噴氣織機等,主要產品在國內紡機市場的占有率達50%以上,產品行銷全國各地,并出口到40多個國家和地區。”
互幫互襯
自主研發的道路,讓經緯紡機更加認識到半導體供應商的重要性。“除了專業的技術人才,經緯織機的發展與半導體供應商的大力配合脫不開關系,”藺建旺說,“其中,TI的支持功不可沒”。
據他介紹,在經緯紡機的眾多合作伙伴中,TI的工程師是登門最為頻繁的。“針對紡機應用中不同的技術領域,他們甚至為我們配備專門的工程師進行長期跟蹤,如關注DSP的技術工程師,電源支持工程師和模擬器件工程師等,在第一時間解決我們可能會遇到的各種問題并且提出未來發展建議。”
“現在,可以說我們與TI進入了熱戀期,” 藺建旺笑容滿面的望著坐在他對面的TI銷售工程師。雙方合作范圍從09年之前的單純C2000系列拓展到DSP產品以及模擬電源等產品的供應。“雙方合作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從最初,TI就將我們作為重點客戶對待,定時回訪,解決問題并且提出建議。而且,在貨源緊張的時候,將我們作為優先供給對象……這些,都是推動我們繼續‘熱’下去的各方因素。”
采訪到最后,藺建旺補充說,隨著公司規模以及產能的擴大,近年來也有不少半導體芯片廠商主動找上門來,號稱能夠提供更低價位的替代方案,但是,他卻沒想過更換供應商的問題。“公司發展至今,除了成本我們更看重的是芯片廠商能夠提供的穩定后續支持。比如,只有了解我們的發展規劃,供應商才會推薦最合適的產品和設計工具,只有對我們的產品、技術團隊有深入的了解、密切的合作,才能給予我們最得力的幫助。某些新技術、新產品就算被描述的天花亂墜,不需要用或者不會用,也就沒有重新再走一遍磨合的必要,” 藺建旺總結說,“關鍵就是,TI已有的優質服務記錄,足以讓我們信任他們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