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衛生部在河南開展首批居民健康卡的發放儀式。隨著居民健康卡工作的推進,我國醫療信息化又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作為支撐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四梁八柱”的“八柱”之一,建立實用共享的醫藥衛生信息系統被明確納入新醫改方案中。
但是在一些醫療信息化企業界人士看來,“這些年的醫療信息化就像扭秧歌,走兩步,退一步。”醫療信息化的發展已經使得企業深感醫療環境的復雜性遠超想象。
近年來,IT技術的發展、醫改政策的傾斜,使得醫療信息化行業在我國如雨后春筍般成長,各大IT廠商紛紛加入,每家都想分一杯羹,但是由于競爭激烈,更使醫療IT市場發展呈現白熱化趨勢。
經過多年的大浪淘沙,“老”HIT企業早已久經生死考驗,這個行業面臨著一個共性的問題:大而不強。在行業資源整合的熱潮中,醫療IT市場正面臨新一輪洗牌,誰能把握住醫療行業的復雜性,誰才能繼續生存下去。
地域式生存
雖然我國醫療信息化起步不晚,但供應商數量眾多、魚龍混雜的現實仍不可回避。
一直以來,國內醫療信息化市場活躍著為數眾多、規模不等的系統供應商。其中,硬件系統供應商相對集中,而軟件系統供應商則比較分散。所提供的產品在價格、系統可靠性等方面存在差別明顯。
在醫改實施之前,多數企業都是艱難度日。由于在國內存在著大量規模不等的中小軟件企業,他們推出的醫療信息化產品功能簡單實用,價格比較低廉,使得很多實力強大的企業難以做大、做強。
以著名的方正眾邦為例,作為方正在急速擴張期中出現的公司,其雖然得到了北大系統多家醫院的支持,但卻在低價格和高要求的雙頭夾擊下近乎夭折。雖然后來方正眾邦得到了北大方正集團的大力注資,但其用戶仍被其他廠家蠶食,該公司走向了沒落,雖后來經歷過整合,但客戶依然不多。
而方正眾邦的尷尬正顯現出我國醫療信息化長期存在的難題。目前,全國有幾百家專業從事醫療信息化的IT廠商選擇偏安一隅,有很多不知名的公司在區域市場頗有建樹,但業務面向全國的公司卻難有作為。國內醫療行業和其他行業的一大區別是區域特點特別明顯,真正在全國做得好的公司很少。
不過,隨著新醫改的啟動,讓很多公司看到了希望。天健醫療總裁姜躍濱就指出:“現在的機會比以前多得多,不僅總體投入規模大了,與以前類似的項目,回報也更大。”
雖然大家都看好這一市場,但并沒有很多企業大規模地進軍外地市場,或者大規模地推動并購。顯然,醫療信息化明顯的地域性使各公司在IT技術上的優勢很大程度上被削弱。如英特爾、微軟、IBM等公司,雖然大規模地進軍中國市場,但并沒有取得應有的進展。業內人士指出:“很多公司在個別地方的個別醫院試點很成功,也這不一定意味著在進行復制時就會同樣成功,畢竟,各個地區的情況不同。想要簡單的拷貝,卻并沒那么容易。”
醫療系統復雜?
一些外行人士認為,目前,醫療信息化的關鍵點是解決以往信息系統存在的問題,只有破解以往信息化的難點,企業才能夠獲得應有的商機。
衛生部在“十二五”信息化規劃中已經明確指出,目前信息化亟待解決的問題是:“由于健康管理和衛生服務本身固有的特殊性和復雜性,衛生信息化發展整體水平相對落后于其他行業,目前仍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缺乏頂層設計和信息標準,信息孤島和信息煙囪問題突出;組織機構建設滯后,專業技術人員匱乏;政府投入不足,缺乏資金保障和激勵機制;衛生信息化建設發展不平衡;衛生信息化法制建設滯后等。”
不過,姜躍濱認為:“這些問題10年前就存在,天健醫療在醫療信息化領域的經驗積累將近20年,IT廠商有些問題解決不好就會陷入‘沼澤’。”
醫療信息化專家李包羅亦深有感觸地表示:“我在這個行業30年了,起碼前10年的時候,醫療衛生信息化好像是一個沼澤地,很多廠商進入的時候,越掙扎越陷入其中。”多數大型醫院處于強勢地位,所以它對IT廠商的要求,主觀意識比較強,如果IT廠商把握不好這個度,成本會不斷提高。
姜躍濱的感受也與之類似:“醫療行業本身的業務流太過復雜,電信、金融的系統看起來很龐大,但業務非常清晰,醫院系統相對復雜。”
顯而易見,醫療衛生行業所面對的信息對象的復雜性,是醫療衛生行業信息化發展滯后的一個重要原因。李包羅認為:“中國沒有任何一家醫療IT公司現在能夠占到市場的5%,做到6個億的,因為醫療衛生信息系統面對的是人,是個體,不像制造業信息化的對象那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