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研機構isuppli中國高級分析師顧文軍去年跟人打了個賭。他說,自己有輸掉的可能。
他說,去年在無錫,他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微電子技術專家許居衍打了個賭。許居衍說,中國內地5年內必定出現超過10億美元的芯片設計公司,他說5年內絕對不會出現。
不會出現的原因,在他看來,主要在于中國企業數量雖多,但都是小企業,2006年左右,大陸近500家設計企業的收入總和不敵臺灣地區聯發科一家。
“每當長到一定程度,要么被海外巨頭收購,要么‘躲進小樓成一統’,滿足于現狀。”他對《第一財經日報》說。
不過,最近一個動向顯示出,他打的賭很有可能會輸掉。
靠并購突破營收天花板
這主要是中國內地企業發起的三項最新并購案。其中兩起是中國納市3G第一股展訊接連收購Mobile Peak(摩波彼克)與泰景。其二,8月8日,瀾起科技宣布收購杭州摩托羅拉芯片設計部,并獲得摩托羅拉相關芯片所有技術授權。
展訊的收購,可能讓顧文軍在4年內輸掉。財報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展訊營收為2.97億美元,由于下半年一般為市場旺季,展訊今年有望成為中國內地第一家超過6億美元的芯片設計公司。
而它收購的泰景科技,將有望貢獻不小營收。泰景是全球第一大手機模擬電視芯片公司,2008年營收已在1億美元左右;而它收購的摩波彼克,總交易額為3260萬美元,展訊沒有披露摩波彼克具體財務數據,但強調摩波彼克業務成長非常強勁,有望為公司今明兩年智能手機業務突破發揮巨大作用。
過去一年,借助產品與運營模式創新,展訊成長迅猛。剛剛發布的今年第二季財報顯示,展訊營收同比增長124.2%,環比增長16.9%。即便不計算泰景與摩波彼克的營收貢獻,如果2011年營收達6億美元,2015年之前要超過10億美元營收目標,展訊的年均成長幅度只要達到20%即可。如按過去幾年展訊成長速度,實現幾率很高。
“我何嘗不希望自己輸掉呢?”顧文軍說,如果不靠收購、整合,完全獨立發展,將很難實現飛躍,他期望借助產業變革之機實現整合。
不過,華為旗下半導體" title="海思半導體" target="_blank">海思半導體一位人士不太同意顧文軍的看法。他援引iSuppli 2010年的調研數據稱,海思半導體去年的營收已達8億美元,公司并沒有像同行那么多并購行為,超過10億美元。
顧文軍表示,上述海思的數據出自他的調研,由于海思半導體訂單主要來自母體華為,這種成長更像是關聯交易,而展訊則是從聯發科手中奪取的訂單,它的快速規模化,更具有指標意義。
小巫見大巫
“跟海外巨頭的整合比,我們的并購,無論質量還是數量,都是小巫見大巫。”顧文軍表示。
他援引數據說,2011年前7個月,全球半導體產業僅設計環節就發生了80多起并購案。其中62起并購整個公司案,約20起并購產品線與細分業務案。這一過程中,全球前5大芯片設計公司全部參加了并購大戰。
比如,高通在今年上半年先后收購了Atheros、Rapid Bridge、GestureTek,其中,僅Atheros便動用資金31億美元;博通則先后收購了Provigent、SC Square、Innovision,動用了大約4億美元;Marvell則收購了Solarflare的產品線;聯發科以4.6億美元收購了雷凌、匯頂科技;Nvidia3.67億美元收購了Icera。
讓他感到遺憾的是,這80多起并購案中,號稱“不差錢”的中國半導體企業僅有4例。除上述三例還有新進半導體對Auramicro的收購。但事實上,新進半導體算不上獨立的設計公司。
上海一家設計企業高層對本報說,國家有錢,不等于企業“不差錢”。數據顯示,展訊收購Mobile Peak 48.44%股權,花了3260萬美元,收購泰景花了100萬美元。新進半導體收購Auramicro,花了560萬美元。與境外巨頭相比,資本實力差距很大。
顧文軍表示,盡管展訊等少數企業開始有了一定規模,但過去10年,本土設計企業仍沒能從“量”過渡到“質”,未來想超越更加艱難。
他說,現在半導體產業已成寡頭競爭,中國600多家設計公司大多是單一產品、單一市場,不是被價格戰殺死,就是被大公司整合。眼下外部環境似乎更不明朗。人力成本上升、人民幣升值、稅收加重等因素,已導致下游終端企業出貨不暢。
即便是從聯發科口中不斷奪食的展訊,也面臨重大風險。因為,其主力產品基帶芯片價格已跌破2美元,正面臨持續成長難題。收購泰景雖能提升它的營收,但也只能帶來短期效益,因為,泰景原就處于一個逐漸衰退的手機電視模擬芯片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