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 Frost & Sullivan發布2025年5G網絡基礎設施報告 近日,愛立信連續第五年在Frost &Sullivan發布的《Frost Radar:2025年5G網絡基礎設施》報告中被評為行業領軍企業。這一結果彰顯了愛立信對創新和發展的堅定承諾,以及其滿足運營商(CSP)與企業不斷變化需求的能力。 Frost &Sullivan在全球100多家參與者中,獨立標識出了Frost Radar分析中排名前23位的公司。這些公司在市場的各個細分領域處于領先地位或具有創新性。 最新資訊 Omdia:是無線接入網RAN市場衰退期結束 2月19日晚間消息,Omdia最新研究結果顯示,華為仍是無線接入網(RAN)領域的第一名,該市場去年價值約350億美元。 2023年,華為擁有全球RAN市場31.3%的份額。去年,由于“更有利的地區組合以及新興市場的市場份額增加”,這一比例有所增長,Omdia的首席分析師雷米·帕斯卡(Remy Pascal)表示。 發表于:2/20/2025 基于IP包拆分重組技術的混合語音壓縮編碼算法研究 針對某特殊通信網業務系統中,在10 kb/s的窄帶信道上傳輸1路標準G.729編碼格式的VoIP語音數據的特殊通信場景,提出一種基于IP包拆分重組技術的混合語音壓縮編碼算法,將G.729壓縮后的語音數據進行解壓縮,再通過AMBE進行二次壓縮,結合IP包拆分重組技術,保留語音數據中有效載荷,剔除多余開銷數據,減小語音數據傳輸所需帶寬。仿真實驗驗證了該方法的有效性,當G.729和AMBE的語音壓縮編碼速率分別為8 kb/s、2.4 kb/s,載荷長度為20 ms,IP包打包周期為8包時,實驗表明無論在何種光路狀態下,平均句子可懂度達85%以上,話音信號等級達3級以上,滿足話音傳輸系統要求。 發表于:2/19/2025 NGMN重磅發布《邁向6G的網絡架構演進》報告 2月19日消息 作為一家由全球主流運營商聯合發起成立,旨在推動下一代移動網絡技術發展的行業組織,NGMN(Next Generation Mobile Networks Alliance,下一代移動網絡聯盟)在移動通信產業生態,特別是在技術演進路徑選擇中擁有很強的產業號召力。 近日,NGMN正式發布了題為《邁向6G的網絡架構演進》的最新報告。報告中詳細介紹了13項指導原則,以引導網絡架構走向6G,并就提高網絡效率、創新和可持續性提出了建議。該報告確定了6G開發中需要避免的關鍵5G痛點,包括網絡復雜性、傳統系統集成和能源效率等。 發表于:2/19/2025 蘋果首款自研調制解調器芯片性能遜于高通 蘋果 iPhone SE 4 首款自研調制解調器芯片性能實際遜于高通 發表于:2/19/2025 Juniper Research:物聯網網絡安全市場將大爆發 Juniper Research 發布的一項研究顯示,全球受網絡安全解決方案保護的物聯網設備數量將從 2024 年的 140 億臺翻倍至2028年的 280 億臺。 這意味著未來四年的增長率將超過 100%,這一增速相當驚人。與此同時,物聯網網絡安全市場規模也將水漲船高,預計到 2028 年達到 510 億美元,中小企業在其中扮演著關鍵的推動角色。 發表于:2/19/2025 愛立信Telstra與聯發科技取得5G SA商用重大突破 近日,愛立信、Telstra與聯發科技(MediaTek)合作,在其5G SA商用現網上實現了9.4 Gbps的峰值下行鏈路速度,樹立了5G連接新標桿。在實驗室環境中,Telstra取得進一步突破,在移動網絡中使用非商用設置的情況下,下行鏈路速度超過了10 Gbps的閾值。 發表于:2/18/2025 中國聯通率先對接“國家網絡身份認證公共服務” 新升級!國家網絡身份認證! 為積極落實國家網絡可信身份戰略,向用戶提供更權威、更安全的數字身份認證方式,中國聯通已對接“國家網絡身份認證公共服務”,于2025年1月23日起,在行業內率先開展全國試點(廣西、重慶、陜西3省暫緩開通)。 發表于:2/18/2025 借助低功耗網狀網絡技術降低網關能耗 互聯網寬帶業務歷來競爭激烈,終極目標在于實現最高吞吐量。然而,可持續發展意識日漸增強,包括歐盟關于待機模式的生態設計法規等能源法規日趨嚴格,正在改變互聯網服務提供商(ISP)的游戲規則。 發表于:2/14/2025 國產4D雷達芯玩家毫感科技首次發聲即回片成功 智能駕駛 DeepSeek 時刻,“激光雷達殺手”迎來新玩家。 蛇年開年,比亞迪和長安振臂一呼,各路巨頭紛紛響應“全民智駕”。普及智駕,關鍵在于成本,這也是行業長期關注的熱點話題。 發表于:2/14/2025 亦莊星箭公司宣布計劃今年發射超過40次 2月12日,第二屆北京商業航天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在北京亦莊召開。會議透露,去年北京實現商業航天火箭發射13次,占全國商業發射次數的68%,入軌衛星超過80顆,完成兩次國際宇航發射。 發表于:2/14/2025 ?…2425262728293031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