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5日19時50分,中星19號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采用長征三號乙增強型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衛星按計劃進入預定軌道。中星19號衛星采用東方紅四號增強型衛星平臺,星上設計了C、Ku和Ka等多頻段通信載荷,主要覆蓋中國東部國土、東南亞、以及大部分太平洋區域。衛星將定點于東經163度,在軌測試后由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中國衛通運營管理。
中星19號衛星是新一代滿足衛星互聯網及通信傳輸要求的通信衛星。星上多頻段載荷可向傳統地面用戶,以及航空、航海等新業務用戶,提供全球衛星組網服務。特別是Ka頻段高通量載荷實現了對太平洋區域北美航線的覆蓋,將為實現我國航空機載業務向國際拓展提供重要保障。
《衛星界》9月7日曾發表文章《全面開啟我國衛星互聯網應用服務新時代》,其中對中星19號和我國衛星互聯網發展情況有詳細描述,現摘錄如下:
2017年,我國首顆高通量衛星——中星16號衛星的成功發射拉開了我國衛星互聯網發展的序幕。2022年末和2023初中星19號、26號高通量衛星發射后,將建成首張完整覆蓋國土全境及“一帶一路”重點地區的Ka頻段高軌衛星互聯網,推動我國衛星互聯網走向大規模實用階段。
中星16、中星19,對照國外高通量衛星發展水平,均屬于第一代高通量衛星。中星26號衛星使用Ka全頻帶提供饋電傳輸以及用戶鏈路通信,創新性設計星地一體備份環機制,為用戶提供高更可靠的衛星互聯網接入,服務水平相當于第二代高通量衛星,能夠支持使用最小便攜式終端天線0.45米、機載終端0.45米、船載終端0.45米等典型終端,提供上行最大可達200Mbps,下行最大可達450Mbps的通信能力。
當前,中國衛通正在積極開展我國第三代高通量衛星的論證,該衛星容量超過300Gbps,覆蓋我國國土及“一帶一路”區域,將大幅提高我國高通量衛星容量,并推動我國衛星互聯網業務的國際化工作進入新階段。
圖:中星16號、中星19號和中星26號衛星覆蓋示意圖)
表 :我國部分高通量衛星
我國高通量衛星在容量和靈活性方面相比國外仍有差距,但在應用方面高起點與高標準,與國外主流服務產品能力相當,在上行速率方面甚至還有明顯的優勢。可以說用第一代衛星提供了國外第二代衛星的服務水平。
經過多年努力,我國高軌衛星互聯網已在航空、海事、普遍服務、應急、自然資源等多個領域實現了應用推廣。
中國衛通近幾年持續圍繞“網絡、平臺和終端”打造衛星互聯網全鏈路核心能力,構建一張高速泛在、天地一體、公專結合的衛星網絡,開發兼具電信和互聯網特色的基礎運營和應用平臺,帶動終端廠商研制各種型譜的終端,聯合合作伙伴和用戶結合具體用戶場景實現業務全鏈條打通和閉環,初步構建了以平臺為核心的Ka衛星互聯網運營生態,為衛星互聯網業務全面鋪開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
推動我國衛星互聯網產業健康持續發展是包括運營商、制造商、集成商,甚至用戶在內的所有人的共同責任,讓我們攜起手來,團結協作,共同期待中星26的成功發射,全面開啟我國衛星互聯網新時代。
更多信息可以來這里獲取==>>電子技術應用-A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