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國際聯席首席執行官趙海軍在今日的投資人會議中指出,目前成熟制程產能仍是非常吃緊,缺口最大的是 0.15/0.18 微米的電源管理芯片 PMIC; 其次是 40nm 制程的物聯網產品。另一個焦點先進制程 FinFET 方面,第一代 FinFET 已導入 NTO,第二代 FinFET 將進入風險量產。
當前環境對中芯國際而言,充滿著矛盾。一方面,市場需求飽滿,各種產品缺貨聲浪持續,第一季的產能利用率達 98.7%,公司仍不斷擴充產能以滿足客戶的需求。
但另一方面,中芯還躺在美國實體清單中,每一步的擴產動作都在美國的高度注視和監控下。
中芯國際有著一連串的擴產計劃:
第一,擴充一萬片的 12 寸廠產能,以及擴充 4.5 萬片的 8 寸廠產能。
第二:北京京城項目:預計總投資人民幣 497 億元,建立每月十萬片 12 寸產能,預計 2024 年完工。
第三:與深圳政府合作進行深圳 12 寸廠的擴產,預計擴充單月 4 萬片的 28nm 產能,預計 2022 年開始生產。
趙海軍表示,考慮到公司現在仍處于美國的實體清單之列,因此擴產進度可能會延遲,不過公司和供應商、政府有達成共識,還是有流程可以走。
在成熟制程方面,目前缺口最大的是 0.15 微米和 40nm 制程。
其中,電源管理芯片的缺口非常大,根本無法解決; 其此是物聯網產品如 WiFi 等,多采用 40nm 制程,供給也非常吃緊。
再者,是 28nm 制程。該制成原本是供過于求,但近期因為多項需求推升,像是掃地機器人的 AP 就需要 28nm 制程,以及 AMOLED 也轉到 28nm 身上,大幅消耗產能,導致 28nm 從供過于求變成供不應求。
目前中芯國際的做法是 28nm 和 40nm 在同一個工廠生產,可以配合戰略客戶的要求,快速轉換產能。
趙海軍指出,這一波成熟制程需求非常強勁,估計會吃緊到年底。公司的產能分配原則,是優先滿足長期與公司合作和共同發展的客戶,其次是考慮高毛利的產品。
有分析師提出,近期五一連假終端需求不強,為何在供給端沒有見到紓解的現象?
趙海軍表示,整個 5G 手機市場起伏不大,之前大家提出的預期數字太高,很有企圖心,但現在銷售短線可能無法反應。但整個 5G 應用對于 silicon wafer 需求還是很高,像是電源管理芯片的缺口仍是很大。
在先進制程方面,第一代 FinFET 制程已經導入 NTO(New Tape Out),第二代 FinFET 已經進入風險量產。當初針對 FinFET 規劃產能約 1.5 萬片,目前新導入 NTO 的產品超過 10 個。
趙海軍也指出,今年市況對于中芯國際而言,仍是機會與挑戰并存。中芯國際的目標是進入細分市場的第一梯隊。
中芯國際發布 2021 年第一季度財報中,營收 72.9 億元,同比增長 13.9%,歸屬凈利潤 10.32 億元,環比下降 17.56%,同比增長 136.4%。毛利率 26.97%,上季度為 21.46%。展望第二季財報,公司預計第二季度收入環比成長 17%~19%,上半年營收為 158 億元。
再者,中芯第一季度銷售晶圓數量為 156 萬片 8 寸晶圓,同比增長 10.8%。以技術節點分類來看,55/65nm、40/45nm,以及0.15/0.18 微米分別占晶圓收入比例為32.8%、16.3%、30.3%。而 14/28 納米占比為 6.9%,同比季度減少。
從銷售額按地區劃分,來自中國內地及香港的收入 55.6%,來自北美洲的營收為 27.7%,來自歐洲及亞洲地區的收入為 16.7%。
再者,中芯國際2021年資本開支預計為 43 億美元,其中大部分用于成熟工藝的擴產,小部分用于先進工藝,北京新合資項目土建及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