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開市已有一個月有余,作為首批登陸科創板中僅有的兩支醫療股,心脈醫療和南微醫學在上市當天便沖為“百元股”。截至9月11日,心脈醫療收盤價149.84元/股,市值105.56億元;南微醫學收盤價138.09/股,市值182.20億元。
心脈醫療業務所處的主動脈及外周血管介入醫療器械行業,有不少參與者,跨國醫療器械公司如美敦力、戈爾、庫克等。國內外周血管介入市場基本由美敦力、波士頓科學、科迪斯、巴德、雅培等國際先進企業占據,缺乏有力的國內競爭者,尚未表現出明顯的國產替代趨勢,心脈醫療招股書中提到,主要原因在于:因此,在心脈醫療招股書中提到,本次發行募集資金扣除發行費用后,將按照輕重緩急順序投入幾個產業化項目中:
如果開發支出資本化形成的無形資產預期不能為企業帶來預計的經濟利益,將形成減值損失,進而會對公司的業績產生影響。南微醫學成立于2000年,目前主營業務為研發、生產及銷售配合內鏡使用的檢查及微創手術器械、 微波消融所需的設備及耗材。產品包括內鏡下微創診療器械、腫瘤消融設備兩大主營產品系列。
南微醫學目前盈利主要來自于內鏡診療器械、腫瘤消融器械及耗材的銷售收入與成本費用之間的差額。從具體產品來看,南微醫學產品主要包括內鏡下微創診療器械、腫瘤消融設備兩大系列。其中內鏡下微創診療器械包括活檢類、止血及閉合類等六大子系列產品,為內鏡診療提供了系統解決方案。核心技術應用產品給公司帶來的收入分別是3.28億元、5.34億元和7.85億元,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分別為79.71%、83.57%、85.65%。
值得關注的是,南微醫學在美國、德國地區遭遇了兩項專利訴訟。報告期內,涉訴產品在美國和德國營業收入占公司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 4.76%、7.29%及 11.19%。2018年11月,波士頓科學同時在美國和德國兩地針對南微醫學的SureClip(止血夾)系列產品發起專利訴訟。雖然南微醫學稱涉訴產品不存在侵權問題,且已在美國(一種止血夾,US9795390B2)和歐洲(一種止血夾,3081174)取得發明專利。
為了規避諸如專利訴訟所帶來的風險,南微醫學也提到正在考慮替代產品。招股書中提及該風險,“替代產品將于 2019 年、2020 年陸續在該等國家上市,不會對生產經營產生重大不利影響,但目前該專利訴訟仍存在進一步擴展到日本、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的風險。”與全球醫療器械市場相比,中國的醫療器械市場起步較晚,整體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而據EvaluateMedTech統計,2017年全球醫療器械銷售規模為4050億美元,也就是說,2017年,中國醫療器械市場規模約占全球規模的15.64%。2017年,全球前10大醫療器械廠商銷售收入為1570億美元,占全球市場規模的39%,前30大醫療器械廠商銷售收入合計達到了3040億美元,占全球市場規模的比例達到了75%。其中,美敦力、強生、雅培、西門子、飛利浦、史賽克、 羅氏、碧迪、通用醫療、波士頓科學分別占據前十名的席位。
EvaluateMedTech 統計顯示,美敦力、強生和雅培營業收入分別達到了 300 億美元、266 億美元及 160 億美元。但國內醫療器械規模與國際企業差距很大。根據wind數據庫統計,A 股上市公司中營業收入排名前三的公司分別為邁瑞醫療、新華醫療及樂普醫療,2017 年營業收入分別為 111.74 億元、99.83 億元及 45.38 億元。
“根據市場公認的完成國產替代的細分,比如心血管支架,X 射線的 DR 設備,中低端耗材,幾乎都是如此的規律。通常單產品市占率達到 20%,在客戶群體標志著已經得到廣泛的認可。”據天風證券分析,在心血管支架領域,國產占比較高,完成了國產替代,但在高端 CT、核磁、內窺鏡等領域,國產幾乎是“零的突破”。
過去受醫療衛生體制和醫療發展模式的影響,藥品收入始終是中國醫療機構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手術、診療等其他醫療服務收入占比較低。近幾年,隨著醫療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藥品收入占醫療費用的比例逐步下降,醫療器械市場增速超過了藥品市場增速。2012年以來,我國醫療器械行業市場規模的增速始終大于藥品行業市場增速,醫療器械市場規模與藥品市場規模的差距正逐年減少,“輕醫械、重醫藥”的現象有所轉變。
雖然市場規模的差距正逐漸縮小,但是醫療器械企業的市值與生物醫藥企業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相比生物醫藥類公司,醫療器械領域研發周期短、研發投入小、產品上市速度快、盈利早,但是規模不如生物醫藥類的公司大。”高特佳投資集團VC主管合伙人王海蛟曾在視頻節目中表示,“大的生物醫藥公司總市值可能過萬億,一種藥就能賣幾十億美金,而大的醫療器械公司市值只有幾千億。”
雖然科創板帶動了醫療器械的一波小高潮,但也并非所有企業都能順利過關。此前科創板受理了安翰科技(武漢)股份有限公司,但界面新聞曾對其調查發現,安翰科技存在過度包裝、第一大客戶為潛在關聯方等問題,這家原本有著“高光”業績的企業在登陸科創板之際被潑上“卸妝水”;賽諾醫療也被質疑連續數年“飛檢”出現問題,帶傷沖刺科創板。
對于國內創新醫療器械而言,闖過IPO只是第一關,提升“含科量”才是終極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