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是一個典型的多中心場景,沒有一家機構能擁有所有數據。區塊鏈作為一種分布式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算法等技術組合,為數據共享提供了解決方案。IBM報告認為,2020年,全球將有56%的醫療機構投資區塊鏈技術。
然而,數據共享的推進并不順利,其難點不在于技術,更多在于監管與行業共識。在醫療區塊鏈領域,目前落地案例最多的是醫藥溯源。在區塊鏈系統上記錄藥品的全流程周期數據,包括藥企生產信息、物流冷鏈數據、倉儲數據、渠道的銷售數據及消費終端購買數據等。各環節數據一旦在區塊鏈上錄入,便無法被篡改。
如今,醫護人員通過掃描藥品包裝上RFID,將藥品數據上鏈,同時記錄時間戳。由于上鏈數據不可篡改,且帶有時間戳,一旦被檢查救護車的設備出現問題,便能追溯到檢查設備的個人,“鏈上記錄的行為無法抵賴”。DNV要幫助醫院做數字化的轉型,通過驗證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急救車數據對醫療機構進行系統的風險認證,是其中的一個抓手。
醫療是信息化程度相對高的行業,其存量數據已經很大。如今,區塊鏈要做的是打破數據島,賦予數據更大的價值。行業內關于醫療大數據的終極應用形態的設想是,醫院、藥企、醫藥器械及科研等機構,與個人用戶將相關醫療數據上鏈,形成一個閉環生態,共同維護一個賬本。
個人用戶可以因大數據獲得精準醫療服務,機構可以使用醫療數據進行科研、生產等,“誰擁有誰受益,誰使用誰付費”。理想很豐滿,尤其是在醫療數據爆發式增長的大背景下。IDC預測,2020年,醫療數據量將達到40萬億GB,是2010年的30倍。
華盛頓郵報曾報道,患者醫療數據或被醫生或醫療機構出賣、轉讓、或做商業交換,這是價值140億美元的個人數據交易市場的一部分。作為數據的所有者,你不僅不會因此獲利,甚至可能還一無所知,沒有意識到自己何時何地無意間將數據授權給了相關機構。
在數據價值的利益驅動下,黑客入侵、內部人員盜賣數據等醫療信息泄露案件頻發。2017年5月,上海市一起“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案件判決顯示,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與黃浦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兩名員工聯手盜取新生嬰兒信息共計30萬余條,并售賣與嬰幼兒保健品企業以獲利。類似案件層出不窮。
即便門檻高,醫療市場仍是一塊十足誘人的蛋糕,布局者接踵而至。數據共享存在巨大的價值空間,只要找到切入點,便能打開這個十萬億市場。2015年8月,國務院發布了《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提出要“發展醫療健康服務大數據,構建綜合健康服務應用”。
原始數據仍儲存于機構,數據經過解析、脫敏上傳至中央節點。通過數字簽名、哈希摘要為數據確權,結合安全多方計算、聯邦學習等技術,確保數據安全,“可用不可見”。這是由國家機構牽頭的項目,目標在于建立中國人群基因數據的標準參比數據庫,也符合國家基因庫的“共有、共享、共為”理念。
數鈕科技是趣鏈科技與樹蘭醫療的控股公司。其商業模式是先把數據生態搭建起來,再通過向消費方提供數據,為生態內參與的各方帶來收益。醫療聯盟區塊鏈的參與方包括術語貢獻者、數據維護者、數據使用者。術語貢獻者優化術語知識,實現數據標準化,醫療機構與C端用戶是平臺的數據來源,貢獻數據可以獲得積分。當數據被應用于相關論文與研究,成果發表后,其貢獻值也會體現出來。
歐盟的《通用數據保護條例》也將個人的醫療保健和遺傳數據納入保護范圍。目前,國內尚未出臺醫療隱私相關法規,不過,行業對此呼聲極高。未來,隨著國內法規對隱私安全的規定日漸嚴格,醫院等醫療機構要獲得個人數據,必須經由本人授權。“數據應該歸患者所有,任何機構都不允許未經授權使用、售賣個人數據”。
這一趨勢也會倒逼醫院等醫療機構主動布局數據共享。事實上,不少醫院正在進行的數據確權,就是數據共享的第一步。數據保護的邊界仍然模糊,數據歸誰所有,為誰所用。界定數據的歸屬權并非易事,以個人病歷為例,其中既涉及個人健康數據,也涉及醫院的檢查、診斷與治療數據,這些或許是數據確權首先要考慮的難題。2017年,IBM發布一份醫療保健與區塊鏈報告,稱國外醫療保健組織已經采用區塊鏈技術,甚至比金融行業更為領先。報告顯示,區塊鏈會在臨床試驗記錄、監管合規性和醫療/健康監控記錄領域發揮巨大價值。
然而,國內從業者的視線仍多聚焦于金融領域,這與醫療行業的高門檻有著很大的關聯,除了專業門檻,國內醫療行業的制度也是一座大山,這是一個政府高度監管和涉足的行業,公立醫院控制著85%醫療服務的市場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