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大數據、互聯網+醫療健康、智慧醫療、人工智能……在數字的賦能下,未來醫療將會怎樣的發展?在今日上午舉辦的第二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數字健康分論壇上,政府部門、專家、業者、企業圍繞這一話題進行了一場高峰對話。
北京天壇醫院副院長張力偉說,目前業界談數字醫療,主要關注兩大塊,一個是醫院運營,一個是患者的感受。通過現有的數據能夠把醫院運營得更加科學,更加有序,更加有計劃。同時數據圍繞患者的服務,優化就醫流程,增強就醫獲得感。他認為,數字醫療要聚焦醫院的核心技術和創新技術。
“數字時代本身就是一個沒有框框下做的帶有創新發展的模式。在醫院的環境下談‘互聯網+數字醫療’,就是要打破原有的框架,創造新的模式。”他表示,數字醫療,醫院應該承擔更多的創新和發展。例如每個醫院都有數據,如果能夠打破壁壘,將數據進行統籌,才能讓技術的發展和創新更加迅速,研發出更多引領世界的新技術。也真正能夠為患者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讓患者有獲得感。
“大數據是數字化醫療的基礎。我們要在數據的標準化、規范化上下苦功夫,要把它作為衛生現代化、健康中國重要的舉措。”數字健康分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如是說。
李蘭娟說,每個人每年都要進行健康體檢,形成自己的健康檔案。醫院的電子病歷應該將數據整合、歸集到每個患者身上。這兩個數據匯集起來形成每個人的健康數據。這些健康數據匯聚在一起,就形成了大數據。如果各個醫院、鄉鎮衛生院的健康數據都標準化以后,數據就可以有效應用和挖掘。國家衛健委可以根據健康大數據制定國家政策;醫保部門也可以根據大數據來供應藥物;科研部門更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可以發現許多疾病的規律和疾病治療的標準和疾病預防的標準。
李蘭娟表示,下一步要用人工智能技術分析大數據。將大數據作為人工智能最基本的元素,在大數據的基礎上進行智能診斷、智能醫藥、智能監管方面。“‘互聯網+醫療健康’要打通業內業外、打通城市和鄉村和打通醫療醫藥醫保等三個路徑。”微醫集團董事長廖杰遠表示,這三個路徑的打通,可以幫助基層實現了醫療的提升,讓百姓真正受惠。
廖杰遠介紹,目前“互聯網+醫療健康”正在為打通這三個路徑而努力。例如目前流動醫院已經在全國600多個鄉鎮落地,今年內將擴大到近2000個鄉鎮。他表示,這三個路徑的打通將真正建立以個人健康畫像為基礎,實現以治病為中心向人民健康為中心的轉移。
他為未來醫療展望了愿景:未來十年,應該有機會看到50%的常見病在家里就可以完成,35%的疾病在附近基層醫療機構可以完成,只有15%的疑難病、大病才需要到醫院。這是真正通過“互聯網+醫療健康”實現的分級診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