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亞洲評論周三報導,蘋果已經要求主要供應商評估將15%-30%產能移出中國、轉至東南亞對成本造成的影響,準備對供應鏈進行調整。
蘋果的要求是起因于中國和美國貿易爭端久拖不決,但日經報導援引多名消息人士指出,就算有了貿易解決方案,該公司的決定也不會改變。
報導稱,蘋果已經認定高度仰賴中國制造的風險太大,而且還在繼續上升。 幾十年來蘋果公司的生產一直依賴中國。
本月稍早,信評機構惠譽稱其認為,若中國將美國企業列入黑名單,以報復美國對華為的限制,那么蘋果、戴爾及惠普(HP)有可能在名單中。
根據日經報導,iPhone的主要組裝廠鴻海精密、和碩、緯創;MacBook主要代工廠廣達;iPad生產商仁寶電腦;以及AirPods代工商英業達、立訊精密(Luxshare-ICT)與歌爾(Goertek),皆被要求評估中國以外的選項。
考慮的國家包括墨西哥、印度、越南、印尼和馬來西亞。日經引述消息人士報導稱,印度和越南是智能手機的青睞地。由于磋商保密,消息人士不愿具名。
由于特朗普威脅另外對3,000億美元中國輸美商品加征關稅,鴻海上周表示,如果有必要調整生產線,該公司在中國以外有足夠的產能可以滿足蘋果在美國市場的需求。
Wedbush Securities分析師表示,最好的情況是蘋果可以在未來12-18個月內將5-7%的iPhone生產轉移至印度。
“我們認為這完全是一場紙牌游戲,蘋果不會在一夜之間將所有制造移出中國,美中貿易是否達成長期協議,肯定也是庫克與他的手下能否一夜好眠的關鍵因素,”Wedbush分析師表示。
日經報導稱,并沒有對這些供應商設定完成業務計劃的最后期限,而且地點擇定后,至少需要18個月才能展開生產。
“我們需要知道這些大型裝配商要往哪兒走,以便我們也可以跟著啟動我們的計劃。”蘋果一家零部件供應商一名高管說道。
自去年貿易戰開始以來,分析師一直密切關注蘋果及其供應商的一舉一動,因為蘋果是全球消費技術行業的領頭羊,根據蘋果的經營動作判斷,美國關稅是否會永久性地重組全球供應鏈?外界認為,目前看上去是越來越像。
去年,蘋果的中國大陸和香港的供應商數量首次超過美國和日本的數量,在前200家供應商中占了41家。這也是蘋果要求其供應商制定長期“多樣化”生產計劃的最大原因。
而貿易緊張局勢不是蘋果轉移部分產能的唯一問題,但卻成為蘋果重新調整產業鏈的誘因。此外,蘋果也提出了中國出生率下降等人口問題。
“還有較低的出生率、較高的勞動力成本以及在一個國家過度集中生產的風險。這些不利因素并不會無處不在。”一位了解情況的高管表示。
他補充說:“無論美方最后一輪3,000億美元關稅是否成行,蘋果都在追隨(生產多樣化)的大趨勢,讓其更具靈活性。”
幾位消息人士稱,貿易戰促使蘋果首次認真考慮讓產業鏈實現有意義的多樣化。
美國財經博客ZeroHedge表示,從這一點上看,無論中、美兩國首腦在6月底大阪的G20峰會上做出什么決定,哪怕是最好的預期,對中國來說都來得太小太遲,中國在技術部件和裝配業務上的主導地位已處于危險之中。
分析指,北京一直聲稱貿易沖突將帶給華盛頓更大痛感,而這種痛感卻恰恰對應中國最脆弱的主要領域。最終,中國數以百萬計的就業機會面臨風險。
蘋果公司網站上介紹說,約有500萬中國工人依賴于蘋果在中國的業務,包括180多萬個軟件和iOS應用開發人員。僅蘋果公司自己,就在中國雇用1萬名員工。
不過,金融服務和投資公司Wedbush估計,蘋果要從中國轉移部分產能需要兩到三年的時間才能完成。蘋果的供應商也同意這種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