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預約時間前來就診,一站式辦理入院和出院手續,通過分級診療在基層醫院享受到了三級醫院的診治……曾幾何時,就醫過程中最大痛點“長時間等待”正在“智能醫療”建設中逐步消失。
就診效率和服務提升的背后,是互聯網搭建的平臺,是數據的支撐。智能大會在津舉辦三年來,智能醫療與健康、“互聯網+醫療健康”納入天津市智能科技發展重點任務,借助智能大會契機,智能醫療更得到了縱深發展。在5G已經到來的今天,智慧醫療還將給百姓帶來更好的就醫感受。
前一晚,王女士胃部不適,她通過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的Q醫系統預約了第二天上午(9:00)的醫生。王女士準時來到醫院自助機器上取號,等候半個小時,拿好了藥的王女士結束了就診全過程。
“以前特別怵頭來醫院看病,等候五小時,看病五分鐘,真是一點也不夸張。”王女士告訴記者,預約掛號省時省力,繳費在自助機上掃碼完成,真是太方便了。
目前,醫科大學總醫院Q醫智慧門診的有效用戶已經超過200萬人,活躍用戶150萬人次,門診就診時間大幅縮短,患者從掛號到醫生接診的等侯時間由以前的平均71分鐘下降到20分鐘,從醫生開具處方到繳費完成的平均用時從以前的13分鐘下降到7分鐘。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信息處處長楊旭說:“門診樓的設計接待能力是3500人次,而現在每天平均接診量是11000人次,但我們看到,門診大廳內的患者并不擁擠,這就是智慧門診帶來的效果。”
“2017年9月,天津首家‘門診智能采血’管理系統在醫科大學總醫院正式運行,采血效率提高2.5倍。”楊旭介紹,以前門診抽血,患者需要忍受半小時以上的人擠人排隊,而現在只需坐在等候區,聽著智能叫號系統的指揮就可以抽血了,患者的就醫感受得到了大幅提升。
“截至2018年底,全市39家三級醫院、14家二級醫院先后上線了智慧門診,普遍提供多渠道預約診療、自助機服務、手機在線結算、信息推送等便民惠民服務,移動終端預約比例達65%,自助繳費比例達30.59%。”天津市衛健委信息處處長楊光明告訴記者,推廣智慧化就醫服務,群眾就醫流程進一步優化,就醫等候時長大幅下降,實現了診療效率、就醫秩序、患者感受同步提升。
在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第二住院樓的住院服務中心,患者田女士正在辦理眼科住院手續。只見她在智慧住院系統掃描身份證信息后,相關的住院信息全部在機器上顯示,田女士核對無誤后確認完成電子簽名。整套入院手續辦理只用了3分多鐘。
“以前患者先要辦理入院手續,再去繳納住院費和連接醫保,這就需要在多個窗口反復排隊,我們曾統計過,患者辦理一次住院手續要兩到三個小時。”醫科大學總醫院住院服務中心主任馬麗婭說:“現在我們依托智能信息,把所有的功能做在一個系統里,每個住院樓都有一個住院服務中心,每臺機器和工作人員都是‘同質化’的,一口多能,患者再也不用跑來跑去辦手續了,踏實坐住了,幾分鐘就完成。”
患者和醫院醫務人員都可通過手機APP、網站、自助機等多種載體,完成電子住院證開具、床位智能排隊、入院手續辦理、住院押金交納、醫保資格確認、住院每日清單查詢、醫護提醒、出院手續辦理、出院康復指導、預約復印病歷等住院相關操作,解決患者和醫院間信息互通不及時、排隊等候時間長、辦理醫保手續繁瑣等問題,使百姓少跑腿,數據多跑路,大大降低了醫院勞動力的投入,提高了住院患者就醫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