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從政策層面來說,要實現國產RISC-V自主可控發展,必須完善扶持機制,否則將舉步維艱。從企業自身來說要做到三點,一是,不能以盈利為目的進行RISC-V IP核的開發,否則只會適得其反;二是,一定要以市場為導向,找準自己的市場定位和客戶群,且在IP核開發時就跟市場銜接好;三是趕緊行動,如果等上個三五年,就真的難有機會了。
目前,全球微處理器指令集架構被Arm和Intel X86壟斷。RISC-V指令集的橫空出世,有可能打破這一格局,并給大陸處理器IP帶來“自主可控”的發展契機。然而,美國和臺灣RISC-V指令集IP已開始商用,大陸廠商為何遲遲不動?如何才能跟上節奏?
Arm和X86壟斷成型,RISC-V以“開源
在探討本土廠商如何發展RISC-V之前,先了解一下什么是RISC-V指令集,相比Arm和Intel X86,RISC-V有哪些自己的優勢。微處理器指令集架構(ISA)是溝通軟硬件運算之間的橋梁,是處理器的靈魂,它包括復雜指令集運算(CISC)、精簡指令集運算(RISC)、顯式并行指令集運算(EPIC)和超長指令字指令集運算(VLIW)四個種類。
其中Intel X86屬于CISC復雜指令集架構,ARM屬于RISC精簡指令集架構,RISC-V與Arm同宗同源,也屬于RISC架構,因其是RISC的第五個版本,故稱為RISC-V(five)。
自RlSC-V 2010年在伯克利大學誕生以來,業界出現最多的一個聲音就是,RISC-V可能改變現有的由Arm和Intel X86主導的處理器架構競爭格局,尤其將會對Arm在消費類、IOT等嵌入式市場造成沖擊。今年6月,Arm還建立專門的網站riscv-basics.com對RISC-V從“成本、生態系統、碎片化風險、安全性和設計保證”五個方面進行攻擊,彰顯出Arm對RISC-V這個潛在對手的高度重視。
相比Intel X86和Arm架構,RISC-V究竟有哪些競爭優勢呢?
首先是功能優勢:
1、RISC-V架構的篇幅很短,不用背負向后兼容的歷史包袱;
2、模塊化的靈活設計,RISC-V可根據特定應用場景對指令集進行裁剪或修改;
3、RISC-V支持可擴展定制指令;
4、RISC-V硬件設計與編譯器實現起來非常簡單。
其次是開源的優勢,也是RISC-V進攻Arm的核心武器。
美國和臺灣正積極布署,大陸企業卻仍在觀望
如上所述,RISC-V開源的特性、極簡的架構與模塊化哲學,將給開發者帶來極大的便利。然而,相比Arm和Intel X86,RISC-V也有自身的短板——生態不完善。
2016年成立的RISC-V基金會吸引了IBM、NXP、西部數據、英偉達、高通、三星、谷歌、特斯拉、華為、中天微、中興微、阿里、高云、中科院計算所等國內外150多家企業與科研機構的加入,但真正宣布基于RISC-V指令集開發IP核的企業仍是鳳毛麟角。而在這極少數的企業當中,大陸企業又明顯少于美國和臺灣企業,更多仍處于觀望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