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上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代表國務院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開幕式上作政府工作報告。3月15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于政府工作報告的決議,批準了這個報告。新華社受權全文播發的《政府工作報告》共修改了83處,吸收涵蓋了代表、委員所提出的大部分意見。報告新增“發展‘互聯網+醫療健康’,加快建立遠程醫療服務體系”的提法。
3月16日,中國移動攜手華為公司助力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成功完成了全國首例基于5G的遠程人體手術——帕金森病“腦起搏器”植入手術。這意味著醫療數據的快速傳輸、同步調閱成為現實。
這兩件事先后發生,絕非偶然。隨著5G技術的發展,放眼未來,5G必將成為發展“互聯網+醫療健康”、加快建立遠程醫療服務體系的新引擎。
遠程醫療服務體系為患者提供便捷服務
互聯網醫療平臺在提升基層和欠發達地區醫療服務能力和效率、拓展醫療服務空間和內容等方面具有顯著優勢,共享醫療通過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為解決我國醫療資源分配不平衡問題發揮著積極作用。
去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的要求,發布了《互聯網醫院管理辦法(試行)》《遠程醫療服務管理規范(試行)》等多個通知文件,讓“互聯網+醫療”擁有了在法律上或者行政監管上的“正式法律身份”。這使得互聯網診療、互聯網醫院和遠程醫療有了更加細致的政策引導和規范,未來的發展方向也更加明確。
今年兩會期間,代表、委員熱議“互聯網+醫療健康”,關注建立遠程醫療服務體系,聚焦基層群眾就醫難的問題。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人民醫院院長、南京醫科大學副校長唐金海教授認為要“加快建立遠程醫療服務體系”,公立醫院應該運用互聯網、移動醫療和大數據、人工智能,提升基層群眾就診的效率與便捷性。針對優質醫療資源緊缺、群眾看病難的現狀,省人民醫院去年大力開展智能化建設,除了智能預約支付,“互聯網醫院”上線、遠程專科醫療開通、AI智能隨訪上線等系列舉措讓更多患者不去醫院也能享受優質醫療服務。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大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外科主任牛朝詩表示,通過“互聯網+醫療”的方式,從某種程度上可以使資源更加合理配置,利用“互聯網+”技術把醫療資源和醫生的智力資源配置到一些資源匱乏地區,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改變資源不均衡的情況。不過,他認為目前“互聯網+醫療”還存在不少問題。遠程會診系統不能互聯互通,現有的單一遠程會診系統作用單一,也難以滿足遠程會診的影像、病理、電生理等多元化會診的要求。
5G為“互聯網+醫療健康”提供強力支撐
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新技術、新思維、新模式不斷創造著新的可能,也為“互聯網+健康”帶來了新的機遇。4G通信時代,無法實現多通道的數據共享,而5G網絡完全可以解決這些瓶頸問題。
5G作為新一代信息通信網絡,具有高速率、低時延、大容量等特點。當5G為醫療行業領域鋪設一張超大帶寬、超多連接、安全可靠的移動基礎網絡時,它將為醫療健康帶來更多的場景應用,滿足各種移動化場景下的就診需求。遠在千里之外的醫療專家能夠實時了解病人的身體情況,做出精準診療;能夠通過高清視頻傳輸及無損無壓縮的放射科影像和病理切片等影像傳輸進行遠程會診、遠程手術;能夠通過VR進行實時手術示教。
以5G技術支撐的“互聯網+醫療”體系,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優質醫療資源不均衡所帶來的看病難等情況,有效提高基層醫院診療服務能力,實現醫療供需良性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