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實施背景
(一)積極響應公司“一體兩翼”發展戰略
舒印彪董事長在國網公司年中工作會議上關于“要大力推進全員創新,大力倡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營造鉆研業務、崇尚創新的濃厚氛圍”的講話精神。國網浙江電力積極貫徹落實國網公司工作部署,積極適應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等現代信息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按照公司領導提出的“一體兩翼”發展新戰略,運檢部在“十三五”運檢規劃中明確提出了創建智能運檢管理新模式:以“一套系統、多源數據、聯動指揮、跨專業協同應用”為目標,構建數字化電網基礎數據平臺,提升設備智能化感知預警能力,建立可視化作業及應急指揮體系,深化電網設備大數據分析高級應用及輔助決策,提升設備狀態管控力和運檢管理穿透力,實現數據驅動運檢業務創新發展和效率提升,全面推動運檢工作方式和生產管理模式的革新,助推運檢專業“兩個提升”目標實現。
(二)運檢精益化提升發展的必然選擇
隨著浙江電網規模的持續高速增長,以及特高壓交直流、柔直的陸續投運和配電網建設高速發展,骨干電網管控半徑過大,管理設備種類多、轄區廣、人員及資源調配不便,運檢管控力面臨的挑戰進一步加大;二是地理環境的不斷惡化,2008年開始,浙江電網連續遭受冰災、臺風、地質沉降、重霾污穢等惡劣天氣的影響,電網承受更大的自然災害壓力;三是當前運檢面臨的艱巨任務,人員配置與電網規模增長的速度不匹配等,結構性缺員情況還比較嚴重;四是電力體制改革的繼續推進,2017年浙江公司全面開展電價成本監審,企業運營壓力增大,促使電網運檢精益化管控能力需要不斷提升。
二、實施內容
(一)打造“六化”智能管控平臺,構建運檢指揮中樞
1.利用監測感知自動化,提升設備狀態掌控力
應用物聯網、移動互聯等新技術,構建電網信息采集、傳輸、分析、處理及預警的實時互動體系。同時,充分利用浙江電網輸變電在線監測全覆蓋網絡,實時掌控電網、設備及環境的運行動態,實現電網運行實時數據的全時段、立體式全景展現互動。
2.利用全業務流程移動應用,提升作業效率
利用智能機器人巡檢、移動巡視APP等手段,加強巡視痕跡化管理,確保運維巡視全過程管理。移動巡視與PMS2.0系統信息交互,避免人工重復性工作,提升巡檢效率和質量。實現機器人巡檢、APP巡檢數據自動分析,展示設備關鍵參數變化趨勢,提升設備狀態分析能力。
3.利用運檢現場可視化部署,實時管控作業現場
構建覆蓋運維、檢測、評價、檢修等運檢全過程的輸、變電各環節業務場景和設備狀態信息的全景地圖,達到宏觀信息“一目了然”和微觀信息“一鍵穿透”的目標,實現了電網設備全景可視。進一步滿足生產指揮人員掌控生產全局的需求,為運檢專業集約化生產指揮提供了全面、實時、精確的決策依據。
4.縮短管理層級,提升生產指揮集約化水平
強化管控平臺的信息匯聚和指揮能力,實時接入電網感知的各種設備信息,加強作業全過程可視穿透,全面掌控人員、裝備、物資等運檢資源,實現管理決策指令和現場信息的實時交互,并利用大數據的輔助分析能力,提高管理措施的針對性,真正實現大檢修統一指揮和信息中樞作用,提升運檢本質安全和管理精益化水平。
5.利用大數據分析,提升決策智能化水平
(1)建立設備知識庫,通過對新生產任務的智能識別,自動提供可參考的典型樣本處置方案,實現傳統經驗與智能輔助的最默契結合,降低生產管理對人員經驗的依賴程度,確保合適的任務使用合適方案。
(2)加強設備檢修計劃的智能分析,對設備的缺陷和隱患情況等信息進行匯總分析,智能推送檢修工作方案及注意事項。通過設備檢修各個流程進展的可視化,智能提示工作路線交通狀況,精準預測工作時間。正常檢修工作時具備同站、同類缺陷信息提醒能力,避免重復停電,提升檢修計劃優化能力。
(3)利用云平臺開展變壓器大數據分析,通過不同信息系統之間數據的穿透分析,建立更完善的評價模型,更全面的評估與預測設備健康狀態。
(4)提升缺陷和隱患分析管控能力,根據國網發布的家族缺陷準確掌握浙江設備類似情況和清單;在重要缺陷發生后,根據“類型、設計、時間、廠家、環境”等查詢要素靈活組合,及時排查疑似家族缺陷;對缺陷問題進行聚類分析,實現預判。
6.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項目管理標準化水平
深化技改大修項目精益化管理,穿透項目立項儲備、物資上報、項目實施、結算關閉全過程,實現大修技改項目管理的“動態管控”和“線下到線上”的轉變。設計實物資產管控,根據資產年限、使用情況、評價結果和往年大修技改成本,結合設備缺陷、故障情況、評價結果及故障概率、搶修成本等智能判定投資必要性,自動提出技改大修建議,智能分析下一年度的生產運維成本。
(二)變革管理模式,建立高效智能運檢指揮體系
明確各級運檢管理組織的生產指揮功能,明確上下級單位及同級單位之間的生產指揮職責,理順指揮流程,搭載智能分析管控平臺,強化“省公司-省檢修公司-地市公司”聯動指揮機制。
1.建設省公司、電科院和檢修公司指揮中心
(1)省公司運檢部設立運檢(生產)指揮中心,依托電網運檢智能化分析管控平臺,優化業務流程,提升主網設備管控力和管理分析的穿透力。省公司管控平臺可隨時調用、審核直屬單位管控平臺實時監測、獲取數據及分析結果,可查看、指導下級單位管控平臺的視頻信息、業務流轉及工作現場管理;可向下級單位推送省公司專業分析、反措要求等,提升管理監督能力,切實提高運檢體系的運轉效率。
(2)按照職能管理與業務實施分離的原則,省檢修公司設立生產(應急)指揮中心,定位為檢修公司的生產指揮中心、應急搶修中心、資源調配中心和業務監控中心。
(3)電科院評價中心抽調設備狀態評價、監測分析人員成立生產監督分析中心,主要負責全省輸變電設備狀態的分析、監測裝置監控和異常分析預警及開展設備運行輔助監屏,為省公司做好技術支撐保障。
2.建設地市公司生產指揮中心
一是結合原狀態評價班職責功能,建立實體化運作的生產指揮中心;二是在市公司職能部室業務指導下,從輸變電生產運維一線直接獲取生產運行信息,并對生產作業一線人員進行業務協調、指揮;三是調整現有缺陷流程、檢修日計劃流程、生產搶修流程、重大事件及災害天氣應急處置流程、風險預警管理流程、狀態評價流程和日常生產信息報送流程等7個生產業務關聯流程。
3.創新智能巡視管理模式
隨著機器人和視頻監控的推廣應用,調整巡視管理模式,發揮智能運檢減員增效優勢。一是通過管控平臺實現遠方控制機器人按照預設的巡視內容、路線執行巡視任務,實時上傳巡視視頻和數據,代替現場的人力巡視,通過有計劃的逐步配置站內機器人,制定機器人巡視的管理制度、任務執行流程和數據分析要求,逐步全面替代站內人員常規巡視工作;二是利用視頻監控設備和視頻會商,對操作人員的工作路線、操作流程進行監控,以管控平臺集中監控操作替代人員監護操作,大幅減少操作人員數量;三是對節省的巡視和操作人員進行培訓提升,充實到專業化巡檢隊伍,加強專業巡檢力量,改變結構性缺員矛盾。
4.積極推進智能班組建設
激發班組職工創新活力,整體提升生產班組智能化、專業化水平。通過運檢智能標準化班組(運檢基礎管理體系、標準體系、流程體系、裝備體系、信息體系、創新體系、文化體系、培訓體系與考核體系)九大體系建設,一是根據班組專業特點,統一和完善運檢智能化班組的建設標準,大力推進標準化作業、制度化管控、信息化建設和智能化輔助;二是適度超前配置生產檢修、運行裝備,積極開展新信息平臺、新設備、新材料、新技術、新方法的試點和推廣應用;三是積極開展智能運檢創新驅動,推動基層創新成果轉化應用,豐富智能運檢和管控平臺創新和應用。
5.建設智能運檢創新基地
建設“生產指揮、監測預警、大數據分析、開發建設、創新展示、培養培訓”一體化智能運檢基地,實現輸變配電設備的生產指揮、集中監測、數據分析和專業集中運維及開發建設、創新研究展示和智能運檢應用教育培訓及人才培養等六大功能集群基地,形成持續科技攻關能力。基地建設根據功能定位主要分為6大功能區塊,總建筑面積約為2500平方米。電科院分基地,承擔設備狀態仿真及智能化研究,深度開展輸變配電設備管理技術支撐的研究與驗證;開展設備運行大數據分析和智能化應用等工作;布置電纜物理狀態仿真平臺、配網物理狀態仿真平臺、變壓器物理狀態仿真平臺、 GIS物理狀態仿真平臺等四個物理平臺及其監測與智能裝備。
6.加強智能化運檢人才的建設培養
加快領軍人才、專家人才和技能人員的選拔培養和使用,進一步發揮各類人才在智能運檢體系構建與完善、裝置研發與推廣、專家遠程診斷等方面的領銜作用,提升智能運檢管理體系下的運檢人員能力素質。
(三)積極推進智能運檢技術提升,強化技術保障
主動適應國網公司智能運檢九大發展方向,結合浙江電網運檢實際和智能運檢主體架構,確立智能運檢典型領域技術發展重點。
1.前端智能設備及感知層:加強設備狀態的智能自動感知,包含智能設備、智能傳感器、智能監測設備、智能數據采集裝置、可視化裝置、物聯網設備等。
2.智能運維檢修應用層:豐富智能檢修運維手段及應用,包含運維檢修新工藝、新技術的應用,現場全流程的移動作業APP,手持移動數據采集設備,數據仿真設備。
3.指揮管控平臺層:提升集約指揮、精益管控,包含電網運檢智能化分析管控平臺以及各級管控指揮系統。
4.大數據分析決策層:基于大數據分析、云計算,研究應用具有自主學習能力的分析、預測、預判、診斷大數據模型,提高設備狀態評價診斷的智能化和自動化水平。
三、主要創新
創新點1:創新研發覆蓋運檢業務全過程的電網運檢智能化分析管控系統,打造運檢生產指揮集約化平臺,深化運檢工作各類信息互聯互通及大數據深度應用,推進運檢資源優化配置和運檢工作方式創新發展,實現生產指揮及決策的高度智能化和集約化。
創新點2:依托浙電企業云平臺和大數據建設成果,以變壓器等主要設備為突破點,創新實現設備綜合因素全量評價和穿透分析;打通專業壁壘,實現營配調信息互通,實現人員、物資、車輛的現場“實時、可視、移動、互動”可視化管控及痕跡管理,全面提升生產指揮和應急搶險的及時性、準確性。
創新點3:為保障管控平臺推廣應用和智能運檢建設工作,調整大檢修組織架構,打造省地一體化指揮中心,創新運維巡視管理模式,建設基層智能班組,確保智能運檢建設工作高效運轉。
四、實施成效
管控系統已在浙江省檢修公司、杭州公司、紹興公司、嘉興公司上線,在管控系統的有力支撐下,從設備管理、作業管控、生產指揮、資源配置等方面大幅度提高了電網運檢的效率和效益,顯著提升設備狀態管控力和運檢管理穿透力,有效解決結構性缺員與快速增長的電網規模之間的矛盾,進一步提升運檢指標和人員效率。
(一)極大提升設備狀態管控力和運檢管理穿透力
通過管控平臺應用、智能移動試點和智能裝備的日益推廣,生產管控方面實現“三個提升”:
廣度提升。通過電網智能化設備和應用,全面實景獲取設備、作業場所和周邊環境,實現作業管控視角進一步拓展。通過設備巡視立體化和移動化終端技術應用,改變現場人員管控能力不足的現狀。
深度提升。利用智能裝備武裝檢修人員,提高作業信息的流轉效率,加強運檢作業全過程可視穿透,全面掌控人員、裝備、物資等運檢資源,實現管理決策指令和現場信息的高速交互,提升生產業務管控效率和設備異常應急處置能力。
能力提升。通過借助直升機、無人機、巡檢機器人等應用,推進運檢人力替代,緩解運檢結構性缺員突出矛盾。通過使用檢修新技術、新工藝,提升檢修效能,利用大數據的輔助分析能力,精準推送分析結果,提高管理措施的針對性。
(二)顯著提升了運檢指標和人員效率
在大電網快速發展時代,電網投資規模在“十三五”期間將會增長一倍,運檢人員數量則保持穩定。以智能化手段為支撐,有效解決了結構性缺員與快速增長的電網規模之間的矛盾,進一步提升了運檢指標,變壓器平均壽命31.3年/臺,斷路器24.45年/臺,城市電壓合格率99.996%,農網電壓合格率99.55%,城市用戶供電和考慮99.973%,330千伏及以上線路故障停運率0.01次/百千米?年,330千伏及以上變電設備故障停運率0.002次/百臺?年,換流站平均單極強迫停運率0次/極?年;全面提升了運檢人員效率,人工成本投入產出效率指數2.12%,勞動生產率105.91萬元/人?年,并取得了2016年運檢管理指標國網第一名。
(三)全面推動向智能運檢管理模式轉變
通過智能運檢體系的建立與運行及“大云物移智”新技術的深度應用,實現了以設備狀態自動感知及預測、風險實時預警、專家在線會診、智能輔助決策、遠程生產指揮、精益過程管控為代表的實時化、跨空間運檢模式,并對現場設備運行狀態進行多角度、多維度的分析,優化運檢策略、故障缺陷分析,全面推動生產管理模式由“事后應對”向“事前防范”轉變,“分散現場管控”向“集約遠程指揮”轉變,“傳統人工生產”向“數據智能驅動”轉變。
(四)基層運檢創新成果豐碩
2016年國網運檢部開展以“創新開啟智能運檢新時代”為主題的運檢業務群眾創新實踐活動,積極推動基層的創新活力。省公司系統各單位高度重視,踴躍參與,涌現出一大批優秀創新成果亮點。帶電載人絕緣旋轉梯的研制和應用項目,在國內首次使用載人旋轉方式作業,解決了作業中500kV耐張絕緣子串帶電作業進出強電場的難題。高壓試驗儀器操作技能培訓用成套模擬裝置,依據不同電力設備的電氣結構和試驗項目的技術要點,原創性研發完成14套高壓試驗儀器操作技能培訓用模擬裝置,成果廣泛應用于高壓測試儀器操作使用技能培訓班,累計培訓學員2000余人次,為建設浙江公司一流檢修隊伍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
通過創建智能化運檢管控新模式,從設備管理、作業管控、生產指揮、資源配置等方面大幅度提高了電網運檢的效率和效益。在2017年2月的賓金直流年度檢修中引入“智能運檢”手段全面管控檢修工作,參檢人員通過“智能運檢管控平臺”實時錄入檢修工作、問題整改、安全通報等重要信息,實時掌握并有效管控檢修工作開展情況,從根本上解決了因年度檢修時間緊、任務重、參檢人員多而引發的傳統檢修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