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麥克馬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導致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療緩解后再度復發的新證據--癌癥再生細胞。
目前許多的治療方法雖然可有效緩解病情,但大多數患者后期會復發并死亡,這種復發一度被認為是由于罕見且處于休眠狀態的癌癥干細胞躲避化療所引起的。9月10日發表在雜志上的研究表明,白血病細胞在化療過程中會以一種獨特的方式發生變化,使得它們能夠在短時間內偽裝自己,從而在化療結束后再度引發癌癥。
該項研究由眾多科學家和臨床醫生共同主導,歷時五年多,在尋找化療后仍然存活的罕見白血病細胞時,研究人員發現,那些最快恢復的細胞并不符合癌癥干細胞的特征。
麥克馬斯特干細胞與癌癥研究所主任、論文首席作者Mick Bhatia說道:“在此之前,包括我們研究小組內的許多癌癥研究人員都認為復發是因為休眠的癌癥干細胞抵抗住了化療而導致的。”
BhaTIa指出,到目前為止,化療后的最初余波大部分還未被探索,因為在治療本身造成的混亂中,殘留的白血病細胞很容易混入正常機體難以被發現。“化療并不是完全靶向的,它會破壞許多其他組織,這使得病人的身體成為一個難以進行偵查工作的地方,研究人員很難找到那些導致復發的細胞。” BhaTIa 表示:“這就像試圖在一間炸彈爆炸過后的辦公室里找到一支未知顏色或類型筆。”
為了克服這些障礙,研究小組轉向在實驗室小鼠中建立白血病患者的模型,并模擬出病人在臨床化療時的情況。“這個設計使我們能夠很容易地將化療后存活的少數人類白血病細胞與沒有患病的老鼠細胞區分開來。”該研究合著者、麥克馬斯特干細胞與癌癥研究所的博士后研究員Lili Aslostovar說道,“現在我們終于能夠詳細說明在復發風暴發生之前的這個短暫時期發生的事情了。”
研究小組的關鍵發現是找出了疾病通過高度再生來預備復發的時間點,這有利于研究人員識別出化療后潛藏在骨髓中的癌細胞。更重要的是,類似的白血病再生模式可以在不同的患者亞型譜系中看到,這為在化療后的關鍵時間點指導新療法的開發提供了線索。“這是一個重要的臨床機會,因為這種類型的白血病非常多樣化,并且患者的反應也不同。”該研究所的博士后研究員、研究報告合著者Allison Boyd說道,“這些再生細胞給研究提供了機會。”
研究人員希望這種對白血病再生的新認識能為醫生提供參考,在化療的同時引入更多的藥物治療。BhaTIa表示,這將放大化療的好處并通過靶向這些改變的癌細胞來減小化療的缺點。 “化療增加了癌癥患者的存活率,但如果看一下白血病患者的總體死亡率,就會發現它們相對沒有太大變化,目前治療最大的問題是化療后腫瘤又復發,導致了病人的死亡,因此我們的目標是阻止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