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彭博社(Bloomberg)消息,去年,英飛凌就收購ST(意法半導體)舉行了早期談判。據知情人透露,現在這一收購要約有望很快達成。這將有可能使英飛凌一躍成為歐洲半導體巨頭。
報道稱,英飛凌聘請了法國巴黎銀行擔任顧問,并對其收購方案進行了約3個月的研究。在其去年8月放棄收購想法之前,曾與ST方進行過接洽。知情人要求匿名發布這一信息,因為這項會談此前從未公之于眾。目前雙方也沒有任何磋商。若兩家公司合并為一個集團,其銷售額有望達到175億美元。
但去年ST方對收購案的接受程度仍不得而知。作為ST最大股東的法國政府自始至終都反對和英飛凌進行合并。另一知情人透露,法國政府希望ST更專注于提升自身業務規模,而不是通過收購并購走資本化擴張的道路。
從去年八月至今,整個收購案進程戛然而止,無論是英飛凌仍有意收購,還是ST意欲合并,雙方都因各種原因沒有達成共識。至于未來該收購案是否能夠有進一步發展,小編認為依然是道阻且長。
巴黎時間8月1日下午3點47時,ST股價單日漲幅2%,但最終成交價僅上漲0.2%至18.65歐元,與此同時,英飛凌下跌3.1%至21.95歐元。法國巴黎銀行和法國財政部都拒絕對此事置評。
目前,全球芯片產業價值規模約4000億美元,在當前半導體產業并購不斷的背景下,歐洲兩大上市芯片商是否可能會合并以擴大規模,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若成功合并,將改變工業半導體領域的格局
根據IHS Markit研究顯示,2017年全球工業半導體產值為491億美元,年增率11.8%;其中,前五大廠皆由歐美業者包辦,德州儀器(TI)蟬聯市占第一寶座,而亞德諾(ADI)、英特爾(Intel)、英飛凌( Infineon)和意法半導體(ST)則分居二至五名。
IHS Markit指出,美國經濟的復蘇,和中國市場強勁需求,是2017年工業設備市場需求主要來源。 另外,歐洲市場的回溫也為半導體成長帶來強勁動能。 2017年前十大工業半導體供貨商營收皆呈現向上成長格局。 此外,策略購并持續成為形塑整體工業半導體市場樣貌的重要因素。
IHS Markit對工業電子設備的定義包括LED照明、數立廣告牌、數字影像監控、環境空調(Climate Control)、智能量表、牽引機(Traction)、太陽光電逆變器、人機接口,以及各種醫療電子等。 這些設備所運用的半導體則包括光學半導體、分布式功率組件、通用型模擬組件及微控制器(MCU)等等。
在2017年工業半導體供貨商排名方面,德州儀器以高達50億多美元的營收領先群雄,穩居工業半導體龍頭位置;亞德諾在收購凌力爾特(Linear Technology)后,不僅在工業市場版圖更形擴張,相關產品營收也達28億美元, 順勢躍升第二名位置。 英特爾則拜物聯網事業單位營收持續以兩位數成長所賜,以微幅差距排名第三。
名列第四的英飛凌,則因其分布式功率組件和電源管理組件在工廠自動化、牽引機,以及太陽能、電動車、電源供應等各種電力和能源領域,占有市場領先地位,相關產品營收持續強勁成長。 而第五名的意法半導體,其工業半導體營收則源自工廠與建筑自動化等多種應用領域采用了許多該公司的MCU、模擬和分布式組件。
從上面的數據來看,若英飛凌成功與ST合并,那么將有望超越德州儀器,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半導體廠商。而且,ST與英飛凌有很強的互補性。ST是包括蘋果公司在內的智能手機制造商的最大供應商之一,而英飛凌則是在汽車芯片領域十分強大。
根據IC insight數據,憑借無人駕駛汽車風潮,英飛凌在2017年成功取代聯發科技躋身全球半導體十強。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英飛凌與ST的產品線也有一些重合的地方,在功率器件和MCU領域英飛凌與ST則有著競爭關系。
在2016年全球MCU廠商的排名中,ST和Infineon分別排在第5位和第6位。距離咬的很緊,在對一些重要客戶的爭奪中如特斯拉,也曾經大打出手。
而且自新任首席執行官Jean-Marc Chery上任以來,ST正努力將客戶群從手機制造商拓展至汽車制造商和工業企業,以應對需求波動。
芯智訊認為,此次并購案的提出應該有兩層原因:一方面是全球經濟形勢的不確定性,另一方面是高通收購NXP帶來的直接威脅,雖然這起并購沒有成功,但也敲響了警鐘。為了保住雙方在汽車領域的領先優勢,兩家公司抱團取暖的行為可以理解。
政治因素或稱最大阻礙
政治因素一直都是收購成功與否的重要考量。然而,法國政府和意大利政府通過控股公司平分了ST 27.5%的股份。如果此次合并能給半導體產業帶來更大,更強的大的冠軍企業,政客們對此表示歡迎,但如果這會引發法國和意大利的大面積失業,他們將反對此次合并方案。
但令情況更為復雜的是,總部位于德國的英飛凌,市值約為252億歐元,遠高于ST的169億歐元。這意味著,兩家公司將難以視此次合并為對等合并。更確切地說,這場合并將會是英飛凌收購ST。所以,法國和意大利政府可能將會反對。
英飛凌公司的首席執行官Reinhard Ploss一直試圖以集團化模式運營公司。但自2014年以來,他連一期大宗交易都未能實現。
雖然在2016年7月份,英飛凌就曾宣布以8.5億美元的現金價格收購美國LED大廠科銳公司(Cree)旗下的Wolfspeed功率和射頻業務部,該部門是科銳最賺錢的事業部,專注于半導體能源控制業務。
不過,隨后美國外來投資審查委員會(CFIUS)通知英飛凌和科銳,該筆收購案對于美國國家安全造成風險,不過該委員會并未對這則交易對于特定國家安全風險的部分指出任何緩解作法。
因此,在2017年2月17號,英飛凌與科銳不得不正式終止了這項交易。
如今大規模交易變得更加難以實現,因為在合并方案申請后,政府會延遲審核。在其他地方,由于政治和監管方面的擔憂,各大型并購交易也大都以失敗告終。
“并購越來越多的成為證券投資活動的一種補充,也就意味著收購走向小額化”Ploss在與記者的電話會議上表示。此前,該公司公布第三季度收益與分析師的預期相符,并上調了調整后的全年營業利潤率預期。
今年3月,美國因博通對高通公司的惡意收購而將其打入黑名單,此次收購舉措重塑了該行業的現行格局。
中國監管機構未能批準這一史上規模最大的芯片行業收購案。上周,高通也取消了對荷蘭競爭對手NXP半導體公司440億美元報價的收購。
盡管高通暗示中美之間的貿易爭端是其此次收購的攔路虎,但中國政府表示,潛在的收購方并沒有解決其競爭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