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制造”的一張新名片,無人機動態備受關注。近日,中國電信與華為公司合作,在深圳完成5G無人機首飛試驗及巡檢業務演示,這也是國內第一個基于端到端5G網絡的專業無人機測試飛行。目前,無人機已在多領域得到應用,5G技術的助力,無疑將為無人機的應用場景打開更大的想象空間。當然,無人機要想博得一個更廣闊的未來未來,產業生態鏈的完善、技術的不斷創新和監管的日趨完善都是重要考量。
5G為無人機應用打開想象的翅膀
中國電信與華為公司此次5G無人機首飛成功實現了無人機360度全景4K高清視頻的實時5G網絡傳輸。據悉,深圳5G實驗項目采用華為有源天饋系統(天饋系統是指天線向周圍空間輻射電磁波),在增強現有水平區域覆蓋能力的同時,大幅增加了垂直空間的容量和覆蓋。靈活的波束掃描和波束分層,滿足多樣化的場景覆蓋要求。
無獨有偶,近日,由中國移動5G聯合創新中心、上海通用航空產業聯盟、華為Wireless X Labs等共同設立的全國首個“低空數字化應用創新基地”在上海正式揭幕,為無人機聯網后的監管探索和應用創新加速提供了一個有力平臺。中國移動研究院副院長黃宇紅表示,無人機接入蜂窩網絡不僅有助于促進監管的完善,更將加速無人機應用的創新和發展。
5G助力聯網,或為無人機帶來更多應用場景。以前的移動網絡是以“人”為主的地面覆蓋,5G網絡將擴展為從“人”到“物”的地面加空中的立體覆蓋,實現低空數字化,促進無人機監管的完善,加速無人機應用的創新和發展。隨著無人機與行業應用結合越來越緊密,對移動網絡帶寬和時延要求也越來越高。特別是測繪、巡檢、公共安全等領域,行業客戶迫切希望驗證5G網絡對無人機應用的支撐能力。
無人機已成我國新經濟的重要風口
一方面,中國民用無人機產量增速驚人。據工信部官網消息,2017年我國民用無人機產品產量290萬架,同比增長67%,無人機產量增速僅次于新興工業產品類別中工業機器人68.1%的增速,已經高于新能源汽車、城市軌道車輛、鋰離子電池、太陽能電池等新興工業產品產量增速10個百分點以上。
同時,工信部2017年12月發布《關于促進和規范民用無人機制造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0年,民用無人機產業持續快速發展,年產值達到600億元,年均增速達40%以上;到2025年,民用無人機年產值達到1800億元,年均增速達25%以上。
另一方面,中國民用無人機保持國際市場競爭優勢,產品出口貿易額實現快速增長。海關監測預警數據顯示,2017年前三季度,中國出口無人機80.5億元,比2016年同期增長96.4%,其中對美國出口27.1億元,增長72.1%。對歐盟出口10.6億元,增長66%,預計全年出口達到110億元。此外,中國無人機企業大力開拓拉丁美洲、澳大利亞等新興市場,對拉丁美洲和澳大利亞出口無人機正呈2-3倍的速度增長
生態、監管、創新是主旋律
近年來,無人機技術的逐步成熟,民用無人機憑借著易部署、安全、便捷等特點,在航拍、農業、植保、微型自拍、快遞運輸、災難救援、觀察野生動物、影視拍攝等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而未來,無人機產業的行穩致遠,要把握三大主旋律。
無人機行業應用發展關鍵是產業鏈生態的構建。無人機屬于高科技產品,擁有者較為復雜的產業鏈。按照上下游可以分為產品研發制造試驗、飛控系統、動力系統、周邊設備的研發制造、整機組裝、 產品銷售及產品服務等環節。目前,在深圳、成都等地產業配套齊備,我國擁有無人機發展所需的全產業鏈。不過,產業鏈生態的構建和持續優化仍是大課題。
無人機監管困局亟待突破。目前,民用無人機擾亂空中秩序和危及公共安全的事件仍時有發生,造成嚴重的安全隱患。我國雖有無人機政策管理條例,但法律屬性尚不明晰,規定的內容比較籠統,而且缺乏強制執行效力和可操作性,申請流程也不明確,很多無人機操作者很少申請空域,“黑飛”仍然非常普遍,存在著不全面,執行監管不到位的局面,無法解決民用無人機可能帶來的安全問題。
無人機技術創新。目前大部分無人機,續航時間都在30分鐘以內。在惡劣的天氣下,無人機的飛行未定型將受到一定的考驗。未來無人機技術的將向自動避障、室內視覺定位、GPS跟隨、虛擬現實、水空兩用的趨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