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向外界發出進入公有云信號半年后,紫光終于有了實質性行動。
3月30日,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宣布將投資100億元人民幣進入公有云。《財經》記者獲悉,紫光為公有云業務專門成立了一家新公司,紫光集團在3月中旬就宣布了紫光云公司的高層任命,原新華三云計算產品線總裁、紫光云數總裁吳健任紫光云公司總裁,原中國聯通云公司總裁焦剛任紫光云公司聯席總裁。
紫光的目標是構筑“從芯到云”的高科技全產業鏈。實際上,從去年開始,紫光開始向市場透露其心中的“云”意味著“公有云”。去年9月,紫光集團有限公司全球執行副總裁、新華三總裁兼首席執行官于英濤告訴《財經》記者:“紫光集團意欲打造公有云里的國家隊,數百億元人民幣前期啟動資金已經到位”。
但紫光公有云的推進速度似乎不及預期,從去年9月到現在,紫光一系列動作仍主要集中在芯片行業。
一位接近紫光的知情人士告訴《財經》記者,到目前為止,紫光在公有云上的布局還是初級起步階段,紫光要想向阿里、騰訊、華為等公有云玩家“開戰“,最快也可能在半年后。
“(紫光運營公有云所需要的)數據中心什么的還沒有完全敲定,這或許跟紫光布局過于龐大有一定關系?!鄙鲜鲋槿耸扛嬖V《財經》記者。
多位公有云從業人士表示,一個新玩家要提供云計算服務,需歷經云數據中心選址/租用、買公網地址、域名備案、云服務平臺開發、合規資質獲取等多個環節,雖然有些任務可以并行處理,但時間至少3-6個月,甚至12-18個月。這意味著,紫光雖然鐵了心要發展公有云,很可能半年后才能真正開始提供云計算服務。
這對紫光來說不是一個好消息,因為時間對公有云玩家而言非常重要。
多位接受《財經》采訪的行業專家分析認為,像水電等基礎資源服務業一樣,公有云作為一種IT基礎服務,比拼的是規?;图s化,這個市場最后只容納少數幾家寡頭企業,在當下中國,公有云的時間窗口已經對創業型公司關閉,巨頭型玩家則還有3年-5年時間。因此,中國的公有云玩家們都在跟時間賽跑,瘋狂“圈地”,爭搶市場前三位置。
華為去年春天宣布進軍公有云之后便開始了大張旗鼓的擴張,一年時間其用戶數和資源使用量增長3倍,發展云服務伙伴超過2000家,并且已經在中國香港和俄羅斯開辟服務節點。金山云頻頻融資補充“彈藥”,創下47天內融資46億元人民幣的記錄;阿里云作為中國第一、全球排名第三的公有云廠商,在本土和海外市場拓展速度與力度有增無減。
紫光此時入場,顯然已經失去了先機。但作為新玩家,紫光濃重的“國資”背景和手中掌握的天量投資將成為其獨特且綿長的“后勁”。
趙偉國多次表示,為發展國產芯片產業,紫光未來十年將投入1000億美元。目前、紫光已經在武漢、南京、成都建設存儲芯片與存儲器制造工廠。最近,紫光與重慶市政府等其它投資人共同發起設立注冊資本高達1000億人民幣的紫光國芯集成電路股份有限公司(注冊地將在重慶)。而地方政府恰恰是當下推動企業上云的重要推手,《財經》記者獲悉,浙江、貴州等多個省市在以資金和政策補助的方式,推動中小企業上云。
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公有云玩家們如今都在爭搶傳統企業級IT用戶,需要擁有服務傳統企業級IT用戶的能力。紫光旗下新華三在傳統企業級IT領域有比較完備的產品、技術和市場,在私有云方面積累也比較深厚。
新華三自稱已服務于13個部委級、18個省級以及200余個地市區縣級政務云。于英濤認為“紫光公有云+新華三私有云“能夠形成雙輪驅動效應。
市場咨詢公司IDC公司發布的《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半年度跟蹤報告,20171H》顯示,2017年上半年,市場占有率占有率排名前五的廠商分別是阿里云(47.6%)、騰訊云(24.8%)、金山云(9.6%)、中國電信天翼云(6.5%)和UCloud(6.0%)。
據IDC預測,2021年中國公有云服務收入預計達到100億美元,年均復合增長率33%;IDC報告還顯示,2017年上半年,中國公有云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服務市場規模達到10億美元,同比增長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