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小米、OPPO、vivo等中國主流手機廠商,某些方面已經躍升到了可以與蘋果、三星等較量一二的位置,它們是否迎來了手機史上前所未有的彎道超車機會?
中國手機廠商松了口氣背后,是其綜合實力的極大提升,曾經蘋果發布iPhone新品,新品上一項創新技術的應用,中國手機廠商需要兩三年時間才能追趕上其創新節奏,而如今像華為、OPPO、vivo、小米等則只需要兩三個月的時間,便可以追趕上。創新技術的應用上幾乎沒有了門檻,甚至有些地方還要領先一步。
手機同質化時期,全面屏手機猶如“韓國微整容”,顏值上的修整,帶給消費者手機改變很大的印象,但有個痛點則是手機從85%的屏占比提升到90%,則成本卻是成倍的增長,因為這帶來的是元器件的集成化,模組的集中化,攝像頭的微型化等,這讓所有的元器件都要定制。
不過全面屏正在成為手機標配,因為iPhone 8/8plus不是全面屏等因素,造成首售效果相較于以往手機新品發布落差較大。Above Avalon分析師Neil Cybart對外表示,iPhone 8開售第一周銷量可能是2014年iPhone 6發售以來最低的一次。中國移動某人士披露的其銷量情況與前者所說頗為吻合。
蘋果供應鏈尷尬
一邊是 iPhone 8采用的是in-cell屏,如果改變切割尺寸做全面屏,整個屏幕的良品率會下掉到50%以下。由于in-cell屏可以實現觸控顯示一體化,而如果不采用in-cell屏,則違背了蘋果追求機身纖薄的消費潮流。
另一邊,實現全面屏的iPhone X依然矛盾,該手機使用的是三星OLED屏幕,但孫燕飚分析,這似乎并非蘋果所愿,因為蘋果iPhone產品一般擁有36個月的市場使用壽命,而OLED屏幕有個天生毛病,光衰是18個月,消費者用了一段時間后,會發現手機屏幕越用越綠,這顯然跟蘋果使用周期相矛盾。但是為了使用三星的折疊技術專利,只能按照三星要求采用其OLED屏幕。
這背后彰顯了蘋果供應鏈掌控不力的尷尬。
近來蘋果采購核心零部件尤其是新技術OLED屏幕上的供應鏈把控能力式微,臺灣面板廠商友達被排除在2017年供應商名單之外,三星成了其手機OLED屏幕的唯一供應商,這違背了蘋果一直秉承的“雙供應商策略”,而近期蘋果頻頻與京東方溝通合作事宜,可見其改變現狀的迫切性,也側面反映了中國在上游核心零部件上的實力得到大幅提升。
谷歌布局HTC
近期iOS系統的對手安卓系統締造者谷歌,用11億美元將HTC手機團隊并購,這被看作是谷歌避免蘋果iOS系統一家獨大的一步棋。這勢必帶給蘋果一些新的壓力。而中國手機品牌基本都采用安卓系統,這無疑也給中國手機廠商一個追趕的時機。
蘋果新設職位
在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截至目前,蘋果已經連續六個季度銷量連續下滑,為了挽回在中國的頹勢,蘋果近期在中國設了一個新職位,派葛越擔任蘋果大中華區(包括大陸、香港和臺灣)首任副總裁和總經理。
蘋果在其他地區并未有擔任領導職務的高管。而葛越面對的不僅是iPhone 8首次銷售的不理想,還有如何在中國手機品牌強力競爭下,讓即將上市發售的、價位高昂的iPhone X,獲得中國消費者的認可等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