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存在數據傳輸——無論是智能手機、電子產品和城市基礎設施,毋庸置疑,一場數據革命就在眼前。但是帶來革命性變化的并不是數據的體量,而是要從數據中提煉價值,這將成為未來企業成功的驅動要素和決定因素。相伴而生的是,智能制造作為中國制造業未來的重要方向,正面臨大考。
現在的世界每天會產生一萬兆字節的數據,大數據的快速爆發就為數據分析應用創造了條件,通過這些分析可以獲得有價值的洞察,助力實現更快、更明智的決策。
湯森路透金融市場及風險管理亞洲區董事總經理SanjeevChatrath就曾在接受采訪時深度分析了亞洲這個擁有470萬高凈值個體的數字互聯市場,并表示利用大數據驅動成長的機會已經清晰明確地展現在眼前。例如,連接數據集的新方法在生成洞察過程中就扮演著重要角色,而數據可視化的創新方法已經展現了更動人的數據表達方式。
除此之外,一組來源于國家統計局的最新數據顯示:2016年1-5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9%,工業總體保持平穩增長。同樣,高新技術制造業和裝備制造業增加值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已分別達到12.1%和32.5%。
中國的智能制造產業,在經過了“制造自動化”的第一代,又在第二代“信息化網絡化”時期實現了信息和裝備的動作同步,人機互動。而今進入第三個階段——大數據時代,智能制造正在使制造業走向智能化。
然而,目前來看,越來越多的企業面臨著難以解決經營原則的兩個矛盾。一方面,他們迫切尋求更大的靈活性;另一方面,他們希望用其流程規范企業利益相關者。這種沖突和不安導致對城傳統的“集權/分權”的辯論,企業和客戶需要更大的靈活性,而員工和合作伙伴期望更大的權力。因此,企業希望二者兼顧,并達到平衡。換句話說,更多的人希望更頻繁地作出更靈活的決策,但這種情況會讓客戶瘋狂。
考慮到已經陸續出現的大量大數據基礎架構及部署分析工具,多數企業開始將注意力轉向大數據應用程序。各類新型大數據應用相繼出現,盡管有一些能夠提供預測結論,但卻無法實現見解與實際行動。為了實現大數據的跨行業處理潛能,各風險投資方都在積極為大數據初創企業提供援助,希望其解決方案能夠為大型企業客戶所采納。
今后,對于越來越多的企業來說,在技術協助下實現企業更快可持續性增長潛力的前景非常驚人。而成功與否完全取決于企業自身,取決于他們想要實現多高的響應度以及他們對變化的接受程度。
而從商務角度來說,關鍵問題在于企業是否已經做好了適當準備,是否擁有適當的條件和充足的知識切入這個獨特且多樣化的市場。特別是由于現在企業面臨的市場波動率加大、新法規不斷變化、層出不窮,他們在追求增長的時候更傾向于采用一種更加謹慎的方法,也需要在操作過程中具有更好的持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