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醫改有兩個關鍵詞:一是將醫療的重點從過去的關注疾病改變為關注健康,戰略重點向預防、保健等環節前移;二是關注重點下移至基層醫療、鄉鎮與社區醫療,讓更多百姓享受到醫療服務,這兩個重點都為電子信息產業提供了巨大機會。”
醫療設備“人性化”需“電子”幫忙
提供更全面、更精確的檢測,實現更綜合、更個性、更準確的診斷將會是未來醫療的競爭焦點。
王曉慶說,從消費類醫療設備到診斷、患者檢測治療設備到醫療成像,幾乎所有的醫療設備都離不開電子技術。醫療設備成本中IT成本超過10%甚至更多。中國醫療儀器行業協會的年檢顯示:在CT醫學影像設備中,電子類產品占總成本比重為11%;在導管等醫用材料中,電子元器件與材料占比則超過40%。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百人計劃”研究員王磊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說:“隨著人口老齡化,醫療電子的消費需求也呈現出急劇增長的趨勢:預計2011年移動醫療電子消費品市場規模達150億美元,中國市場則為15億美元。”
GE醫療、西門子、飛利浦是全球幾大醫療設備整機與解決方案供應商,他們的觀點反映了醫療整機供應商的需求變化。“目前醫療設備創新正圍繞低成本、高質量、高普及率的方向發展,如何做到更人性化、便攜化成為醫療設備競爭的焦點。”GE醫療大中華區首席技術官戴鷹對記者說。他舉了便攜式超聲波設備的例子。去醫院做過B超檢測的病人都對繁瑣的檢測流程有深刻體會:找醫生開檢測單,再轉到B超室排長隊檢測,檢測完再奔回去找醫生看結果。但若有了如手機般大小的便攜式B超設備,醫生可以像使用聽診設備一樣直接拿它檢測病人患處,看病出結果。同樣,大型的CT機過去的操作界面與設備分離,醫生需要把病人安置好,再跑到另外的房間去進行操作,但若有了一體化的操作系統,醫生無需跑來跑去,簡化了醫療流程。
移動、互聯、連接性是焦點
在便攜式醫療市場,移動、互聯、連接性將是醫療電子發展趨勢。
這些來自醫療領域的變化對電子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清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副教授張輝認為,過去醫療檢測設備的重點是關注結構性、功能性問題,未來的醫療設備必須提供更多非結構性非功能性的預測和檢測信息。他強調說:“傳統的模擬和分離邏輯器件已經越來越不能滿足系統設計的要求,更高的集成度和更新的體系架構才能夠滿足用戶的需求。”在部分MCU無法滿足需求的場合,FPGA器件使得復雜的控制和高密度的數字信號處理實現成為可能,這種系統級的數字化技術正在推動醫學成像設備的創新。張輝介紹,正是有了這樣系統級的創新,使得原來如房間大的正電子發射斷層成像(PET)設備可以變成一個便攜的桌面式設備。
德州儀器資深市場工程師郭軍表示:在大多數醫療設備中,實際的生理學信號是模擬信號,該信號需要經過諸如放大和濾波等的信號調節技術處理,才能夠被檢測、監控或顯示,所以高性能模擬前端的產品必須具備低噪聲、低功耗和高密度的特點。
目前飛思卡爾半導體在醫療領域的解決方案主要集中于便攜式醫療市場。飛思卡爾半導體市場部經理劉聰雄認為,移動、互聯、連接性將是醫療電子的主要發展趨勢。
“中國芯”具有廣闊創新空間
中國醫療芯片企業若能提供更多更好的方案,便能推動中國醫療系統設備的創新。
中國是醫療儀器的需求大國,但國內市場被國外設備占據了優勢位置。與國外醫療儀器相比,本土廠商真正創新的東西并不多,中國醫療儀器行業需要抓住國家推動新醫改的契機全面提升競爭力。王曉慶認為,醫療儀器的研發主要包括方法的研發、臨床的研發和工程的研發三個層次,有較大突破空間的是方法和臨床的研發,目前這兩個領域正成為各國競爭的主戰場,中國醫療儀器產業的研發應該在這兩個維度多下工夫。
而對于中國醫療儀器水平的提升,國產醫療電子更是任重而道遠,因為目前大部分醫療設備中奔跑都是外國的“芯”。王磊說:“少數國外芯片公司已經進入移動醫療芯片領域,但國內尚無專用的移動醫療芯片。”
盡管中國目前有幾百家芯片設計公司,但是真正關注和進入醫療芯片市場的并不多。北京昆天科微電子技術有限公司的郭潤軒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市場規模和市場需求是芯片公司關注的兩個重要指標,由于很多醫療細分領域的需求缺乏規模化市場支撐,所以很多芯片設計公司望而卻步。”
但醫療系統芯片對整個醫療設備市場的創新具有革命性的意義。目前中國醫院采購的醫療設備之所以昂貴,主要是大部分醫療設備中國無法制造,一旦中國能自行生產醫療設備,國外設備立刻會大幅度降價。而如果中國醫療芯片能夠提供更多更好的解決方案,無疑能夠加速中國醫療系統設備企業的創新,并讓醫療設備大幅度降價,真正讓百姓受惠。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療機器人與微創手術器械研究中心正在進行兩款完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電生理信號采集模擬前端芯片和電源管理芯片的研究。而中科院基于這樣的系統芯片制造出來的農村衛生室基礎監測、檢測設備的成本價格只有國外設備的一半。目前,中國科學院正在利用“云”與“端”的技術優勢,搭建健康技術公共服務平臺,到目前為止已經在全國9個省400個村應用,他們明年的目標是進入1萬~2萬個村,5年后的目標是全面推進到63萬個村。
而他們所做的電生理醫療芯片僅僅是醫療芯片汪洋中的一葉小舟,醫療電子市場有眾多的細分領域期待更多中國的芯片設計公司參與。
點評
主動,再主動些
北京昆天科微電子技術有限公司的郭潤軒和筆者聊天時表示,其實中國目前很多芯片設計公司都對醫療市場非常關注,因為這個市場的需求的確非常大,但如何進入,選擇什么時間點和哪些產品進入,很多企業都在觀望。而筆者想說,現在是中國IT企業進入和拓展醫療市場的最好時機,要想抓住契機,必須主動、主動、更主動。
一方面,當下是中國醫改的關鍵時期,國家如此大力度推進醫改,為IT企業提供了巨大的市場機會。
另一方面,IT企業可以和中國的醫改同步轉型。應該說目前非常多的中國IT企業看好、看重醫療市場,但苦于缺乏資金和進入醫療市場的相關經驗,而中國醫療體制改革和服務模式的轉變為中國IT企業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進入契機。IT企業完全可以通過聯合、并購或者其他方式來獲取醫療資源,從而進入這個市場。
中國企業應該主動、主動、更主動,深入到醫療預防、救治和康復的全過程。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本可以埋頭只做“醫芯”的,但他們更多地深入到前端,深入到應用市場,深入到服務環節,通過前端與后端的聯動來加速技術應用和市場的突破。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本的做法是,與其等待市場還不如主動創造和直接開掘市場,這樣的態度值得業界學習。
醫療的各個環節都充滿了創新的空間和機會,期待著IT企業更多地釋放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