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國內市場的投資人們對醫療產業投資“一言難盡”。“水很深。”一位知名投資人形容醫療產業;“基本上是墻外的人想進來,墻里的人想出去。”另一位投資人如此評價。新醫療時代似乎已經來臨。難得的發展機遇,貧血的產業現狀,資本到底以何種方式介入,才能得到最大的收益與尊重?
到漢能投資已經3個月了,朱凌宇還是會習慣性地說出“我們強生”之類的詞。他不斷地表達著歉意,“不好意思,我剛從強生醫藥過來不久。”
根據漢能投資的規劃,朱凌宇將重點負責漢能投資在醫藥領域的投融資和并購業務。
從海外大型藥企轉戰國內醫藥產業投資,“海歸”朱凌宇毫不掩飾對產業前景的看好,“我以前負責執行西安楊森和強生在中國的商務拓展和戰略并購業務,中國醫藥企業動輒就是40—60倍的PE,這還是沒有專利保護的新藥,一些有專利保護藥的公司P E甚至超過了100倍。在美國這是不可想象的,像輝瑞、雅培這樣的公司,PE也不到20倍。”
“雖然中國醫療產業發展前景巨大,但怎么去切入,投資方向如何定,從哪兒開始做,都是問題。”朱凌宇說。
隨著“十二五”規劃大力提升醫藥產業行業集中度的提出,以及境內外IPO持續穩定、跨國藥企入境并購不斷增加、新醫藥基金的不斷涌現,而今,醫療行業投資的競爭正變得如火如荼。
IPO的誘惑
資本逐利,且渴望安全。當前的醫療產業可謂正好對上了資本的胃口。
一方面,從行業屬性來講,醫療健康行業歸為“大消費”范疇,國家拉動內需的政策導向將為醫療企業帶來較大的成長空間;另一方面,醫療行業還脫離于經濟周期之外,受經濟走勢波動影響較小,加上目前TMT、新能源等新興行業面臨較大泡沫威脅,投資醫療健康行業成了避險資金的重要選擇。
除了行業特性的吸引力,還有市場發展程度的誘惑力。
在發達國家,醫藥工業產值占GDP產值已經達到10%—15%的水平,其增長速度也遠高于世界經濟增長速度。
近些年,全球醫藥市場增速放緩,但國內醫藥行業的銷售收入卻已經連續多年實現20%以上的增速,可謂是醫藥企業發展的“黃金時代”。
“未來十年之內,中國醫藥行業的年復合增長率會達到25%,中國會取代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醫藥市場。”中科招商投資總監李新顏在接受《英才》記者采訪時說。
當然,強大市場需求的基礎,除了人口基數大以外,還有著“醫院普遍愛開比較大的處方,用很貴的藥”、“中國老百姓特別能忍,藥價定得再高也會去買”等較難量化的因素。
龐大的市場、高速增長的態勢、巨大的獲利空間,資本沒有理由不介入。
在醫療產業投資上已經獲益頗豐的投資機構不少。其中包括高盛、弘毅投資、IDG等知名投資機構。案例包括弘毅投資先聲藥業、高盛投資海王星辰和深圳邁瑞、IDG投資三九健康網和桑迪亞等。
自2009年的新醫改開始,一系列旨在解決中國醫療領域的腐敗、過度用藥和醫療體系分配不平衡的措施開始推出,包括允許醫生多點行醫、取消外資占比限制等鼓勵外資和民營介入醫療領域的舉措。
這在很大程度上再次激發了醫療產業的投資熱情。
按照ChinaVenture投中集團統計的數據,2006—2010年,醫療健康行業投資規模持續增長,2010年披露104起VC/PE投資案例,投資金額達19.10億美元,達到歷史最高水平。
“中國醫療行業目前存在眾多銷售收入在5000萬元以上甚至10億元以上的未上市企業,而按照中國證監會的規劃,未來每年會有400—500家企業上市,醫療健康企業將有大量上市機會。”一位投資人表示。
投中集團的統計顯示,從行業分布來看,2010年IPO中國企業分布于19個行業,案例數量最多的四個行業分別是制造業、IT及能源行業和醫療健康。創業板一周年的數據顯示,醫療健康和TMT最受投資者關注。